- UID
- 456295
- 帖子
- 1
- 精华
- 0
- 威望
- 0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10-15
|
3231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揭开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邓小平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知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上。
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已有很长久的历史,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究竟什么是社会注意,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第一个给出了明确的解答,他指出:“社会注意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旧的体制造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甚至停滞的状态,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几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也多年没有提高。
为什么过去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缓慢?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这就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提出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等观点,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充分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从而发起并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明确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曾经指出: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办苏联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百废待兴,执政党威望崇高,人民群众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为有利于快速动员社会资源集中用于关键部门的重点建设,而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我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计划经济体制的那种决策高度统一排斥市场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搞平均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思想,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许多著作中多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相联系。这一思想长期以来一直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但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观点不是绝对的。列宁在苏俄战时共产主义到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商品,货币等思想是把市场作为手段和方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借用”。邓小平则明确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中性”的,不与社会制度直接有关。从1979年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以来,一直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都反复强调这样的思想,这个创新,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并为后来进一步理论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该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知道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就。
提出并指导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的政治体制是从革命战争演变而来的。主要是照搬苏联高度集权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弊端已明显暴露出来了,亟需改革。
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接见日本朋友竹内义胜的时候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1980年他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发表了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精辟见解。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和宣言书。讲话分五个部分,分别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得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积极地,有步骤得进行改革。
第二部分:简要说明了实行党和国家领导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三部分:着重揭露了党和国家现行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尖锐地指出了这些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第四部分:重点阐述了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问题
第五部分:初步论述了中央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酝酿的步骤和措施。
讲话最后强调,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邓小平指出,我国政治体制中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制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对这些现象作了剖析,并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改革模式上实行了渐进式
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涉及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利益关系,基本价值取向。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只是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目的上不够的。中国的改革之所有能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实行了渐进式的改革。邓小平指定了正确的改革战略,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制度创新和基本方向和总体构想,先在点上大胆放手试验,在试验中一步步总结并建立具体章法。点上的改革取得成功后再由点到面逐渐展开,针对不同领域采取具有不同力度的变革方式,在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切实安排好社会各方面对经济改革的配合关系。整个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不能贻误时机,又不能草率从事。
为了减少社会的利益摩擦和改革的风险,避免大的社会动荡,保证改革的健康有序的进行。邓小平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积极而慎重得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国际上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内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他反复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发展是中国的主题,改革是动力,而改革和发展都要以稳定作前提,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需要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加以综合治理。上世纪同期,世界上也有许多国家都进行过改革,但是能够真正取得进步的国家却并不多。中国的成功经验更是举世瞩目。邓小平选择了正确的改革战略,在点上大胆的,激进的;在面上谨慎的,渐进的。充分得鼓励了广大人民在制度变革中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试验,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有充分得发挥了***的作用。注重利用已有组织资源和良种体制兼容的一面,对制度变迁方向与进程上有效指导和控制。保持了中国社会制度体系的相对安定的同时,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光辉业绩。
邓小平从整体上设计了中国噶个开放的发展路线,指明了中国未来前进的方向。实践也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给我们展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直达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