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15613
- 帖子
- 4442
- 精华
- 0
- 威望
- 18
- 阅读权限
- 100
- 性别
- 男
- 来自
- 【光 辉】
- 注册时间
- 2005-9-30
|
谁是阿尔泰深山金字塔式陵墓的主人
蒙古皇陵之说不足信
新疆青河县地处古代东西交通孔道,当年成吉思汗就从这个地方六度金山(今阿尔泰山),率蒙古大军西征欧亚大陆。所以青河县至今保留有大批蒙元时代的文化遗迹,尤以成吉思汗大道至为著名。80年代末,友人张承志到阿尔泰山考察蒙元遗迹,他的散文《荒芜英雄路》就是描写青河县的成吉思汗大道。他说:“那条古道应当备忘如下:经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座叫乌兰大坂的山口,自34号界碑进入阿勒泰。于克勒干敖包东侧南下,绕边、中、花3个海子;与自35号界碑入境的另一条古路于卡增大坂以东汇合。汇合后的大道遇滩消失,遇山修起,陡谷石筑,通向山外的哈尔嘎特大通道。”1994年7月,新疆哈萨克族学者哈德斯再次到青河县考察蒙元古迹。据他调查,成吉思汗大道起自青格勒河上游,经巴特巴泉,南到齐巴尔格勒湖,再经西边湖泊,翻越克勒干敖包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青河县境内的成吉思汗大道原为石筑路面,宽达7.6至10米。当年40匹挽马拖着成吉思汗宫帐大车就从这条大道走过,蒙古大军缴获的列国珍宝也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回漠北成吉思汗大营。青河县境内成吉思汗大道旁的巨石陵冢是否也属于蒙元时代呢?这座陵墓气势宏伟,墓底直径长92米,高达15米,是新疆境内古代游牧人陵墓中最大的一座,那么它根本不可能是蒙古皇陵。 历史上,北方草原王公贵族一度流行陵冢制度,由于盗墓问题愈演愈烈,他们不得不废除陵冢,代之以“潜葬”。例如:后赵石勒之母死后,“潜窆山谷,莫知其所”,而又虚埋于襄国城南。石勒本人死后,也是“夜瘗山谷,莫知其所,备文物虚葬于襄国,号高平陵”(《晋书.石勒载记》);又如:南燕慕容德死后,“乃夜为十余棺,分出四门,潜葬山谷,竟不知其尸之所在”(《晋书.慕容德载记》)。那么,早在十六国时期,北方草原的王公贵族就开始实行潜葬制度。
蒙古汗国兴起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继承了北方草原游牧人“潜葬”的习俗。据说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尔后派人长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全遭杀戮。正因为蒙古贵族普遍采用潜葬,我们迄今尚未发现成吉思汗陵和其他蒙古贵族陵墓。 1226年,成吉思汗麾师南下,攻打西夏王国;次年,这位不可一世的蒙古开国皇帝猝死感动六盘山下。关于成吉思汗蒙古皇族的葬地,众说纷纭。13世纪来华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听说成吉思汗和贵由汗葬在阿尔泰山。这个传闻显然不可信。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成吉思汗的灵柩被运到起辇谷安葬。在成吉思汗灵车返回家乡的近3个月的旅途中,凡是见到成吉思汗灵柩返乡的人均被杀戮。据《马可波罗游记》,有2000多人为此丧命。尔后,元朝历代皇并国戚大都聚族而葬,埋在成吉思汗陵墓附近。我们目前只能粗略地知道蒙古皇陵建在起辇谷,而确切位置却无人知晓。
问题是,起辇谷究竟在今天什么地方?据考证,起辇谷又称Keluren,旧译“怯绿涟河”,也就是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克鲁伦河流域。自1989年5月以来,蒙古国家科学院与江上波夫为首的日本学术研究团连续数年,共同寻找成吉思汗陵。据说投资上亿元,采用了各种现代化技术在起辇谷寻找成吉思汗陵,结果一无所获。假如阿尔泰深山巨石陵墓真是蒙古皇陵,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然而,无论蒙古葬制抑或文献记载,我们都得不出这座巨石陵墓系蒙古皇陵的结论。贵由汗有可能战死在阿尔泰深山,但是他死后必然和祖先聚族而葬。《元史.定宗本纪》记“三年戊申春三月,帝崩于横相乙儿之地……葬起辇谷。追谥简平皇帝,庙号定宗。”这就清楚地说明,贵由汗葬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克鲁伦河流域,而非新疆阿尔泰山。
目前青河县巨石陵墓尚未作深入的考古调查,一时无法确定其绝对年代,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墓前石碑断其相对年代。就目前资料而言,这座墓的时代大概要比贵由汗(1206-1248年)卒年早2000年左右。
这座巨石陵墓上及周围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一通“刻着神秘符号”的石碑照片,最上方刻有“彡”字符号,最下方刻了一匹马,中间刻了一把尚方宝剑。这座巨石陵墓年代学之谜就隐藏在这些石碑之上。这类石碑是中亚草原游牧人创造的一种纪念碑式大型石雕艺术,学术界通称“鹿石”。实际上,鹿石上雕刻的动物种类不单是鹿,有的还刻有野猪、马、牛、羊或其他动物,由于以鸟首鹿身纹为主,故称“鹿石”。三道海子巨石陵墓旁也有通体刻鹿纹的典型鹿石。
鹿石广布于蒙古草原,蒙古人称为Olenniye Kamni,是青铜时代欧亚草原游牧人实施狩猎或战争巫术的一种碑形石刻。根据截面不同,鹿石可分圆形、三角形和板形三种形制,大的高达3米,小的也有1米左右。据调查,鹿石主要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现已发现500多通。鹿石还见于俄罗斯的图瓦和南西伯利亚、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草原,俄罗斯黑海沿岸和南乌拉尔山也有零星分布。鹿石向西最远一直分布到欧洲,西界可达德国额尔伯河流域。在西方,如保加利亚的金麦里人古坟前发现过鹿石,年代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在东方,如蒙古、图瓦和阿尔泰山鹿石的年代较早,可能始于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8世纪以后,鹿石逐渐被墓地石人取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戴维斯.金博教授近年主编出版了《欧亚草原早期铁器时代的游牧人》一书,汇集了欧美学者对上述问题的权威性阐述。
鹿石一般立于地表,亦有随葬墓中之例。它的上半部往往画有一个圆圈,有学者以为是萨满巫师施咒术时射箭用的靶心。除鹿纹外,鹿石上也刻其他动物、人物、车马、兵器或巫术符号,有的还刻有管銎战斧、青铜短剑和弓形器等卡拉苏克文化典型器物。风此皆为研究鹿石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
卡拉苏克文化属于中亚草原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分布于蒙古草原、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和哈萨克草原。在中亚考古文化系列中,其年代晚于安德罗诺沃文化,而早于塔加尔文化。目前学界倾向于把卡拉苏克文化分为早晚两期,也即公元前13-前11世纪的卡拉苏克期和公元前10-前8世纪的石峡期,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晚商至西周中期。三道海子巨石陵墓前的鹿石上刻有卡拉苏克文化晚期青铜短剑图像。尽管这座陵墓的鹿石上没有雕刻卡拉苏克文化典型器物--弓形器,但中亚草原发现的同类鹿石上往往刻有弓形器,说明鹿石的流行年代不晚于公元前8世纪。弓形器在黄河流域商周大墓中经常出现,较晚的几例出自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和山西天马一曲村西周墓等,属于西周早期墓,最晚的一例出自北京昌平白浮西周中期大墓。既然弓形器的流行不晚于西周中期,那么阿尔泰深山巨石陵墓的兴建年代不会晚于公元前8世纪。
谁是阿尔泰深山金字塔式陵墓的主人
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中亚草原游牧人开始进入历史舞台。最早记录这个地区历史的是古希腊人。希腊的普罗康柰斯岛诗人阿利斯铁阿斯曾经漫游中亚草原,东达北海而还。回到希腊的家乡后,他写了一部六韵体叙事诗集《独目人》记述其中亚之行。欧洲人对中亚地理的最初认识就来自阿利斯铁阿斯的诗作。可惜《独目人》其诗早佚,大概古典时代末期就散失了。除12世纪拜占庭诗人柴泽斯保留下来的若干片断外,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多处引用阿利斯铁阿斯的叙事诗。这首诗对研究中亚东部地理相当重要。诗中说:他曾在阿波罗神鼓励下远游伊塞顿,过了伊塞顿就是独目人,然后就是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最后直到海滨的希伯尔波利安人。除希伯尔波利安人外,这些民族均在独目人统领下侵犯过他们的邻邦。伊塞顿人被独目人驱赶出他们的故土,而伊塞顿人又赶走了斯基泰人。原来住在南海的金麦里人,又为斯基泰人逼迫而放弃了他们的领土。
阿尔泰山是中亚著名黄金产地,希腊史料所谓“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疑指阿尔泰山古部落。在希腊神话中格里芬的形象是头飞狮,似为这个山地部落的图腾。苏联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发掘了5座随葬大批黄金制品的巨冢,今称“巴泽雷克古冢”。这些陵冢被认为是游牧于阿尔泰山北麓古代塞人的王陵,时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巴泽雷克2号冢发掘出土了格里芬红铜浮雕饰物。希腊诗人所谓“格里芬人”大概指巴泽雷克古冢的墓主人。
这个地理坐标点确立后,就可以据以探讨阿利斯铁阿斯记述的中亚草原其他古部落。海滨之“海”疑指《山海经》屡次提到的“北海”,今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汉武帝时苏武被匈奴虏入漠北,曾在北海牧羊。若以音求之,西伯利亚殆源于希腊史料对北海的称谓Hyperboreans。据《汉书.匈奴传》,汉代游牧于南西伯利亚的古民族有丁零、坚昆等。大概由于他们都在北海一带游牧,故被希腊史料统称为“西伯利亚人”。
至于希腊史料提到的“伊塞顿人”是哪个中亚古部落,目前学界尚无统一意见。日本学者(木夏)一雄早年怀疑,汉代塔里木盆地东南的伊循城得名于希腊史料的伊塞顿。从希腊史料看,伊塞顿人乃游牧人,其牧地必在阿尔泰山以南及天山以北草原地带。所以法国学者韩百诗认为,伊塞顿当指公元前2世纪从天山东部迁到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或大月氏人。我们倾向于支持后一种可能性。
独目人部落是公元前7世纪或早些时候中亚草原的霸主。据马雍和王炳华考证:“他们似应住在斋桑泊附近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东至阿尔泰山麓。”独目人称雄中亚草原的时间和阿尔泰深山巨石陵墓的年代相当接近,我们怀疑,这座巨石陵墓的墓主人很可是独目人部落酋长。关于独目人,希罗多德引证阿利斯铁阿斯的叙事诗说:伊塞顿人说过独目人和格里芬人的事情。这是斯基泰人讲的,而斯基泰人则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我们把斯基泰人那里听来的话信以为真,并给这些人起了一个斯基泰语的名字,即独目人。因为在斯基泰语当中arima是‘一’,而spu是‘眼睛’的意思。希罗多德把中亚西部讲东伊朗语的游牧人称为Scythian,而将中亚东部讲东伊朗语的游牧人称作Saka。后者就是《汉书.西域传》所述游牧于伊犁河的“赛人”。独目人的族名Arimaspu确为塞语名称。前一成分arima相当于阗塞语的arma,后一成分spu则相当于阗塞语的spasa,那么斯基泰人对独目人的称谓意为“孤独的守望者”。
耐人寻味的是,独目人部落亦见于先秦文献,也即《山海经》提到的“一目国”,《淮南子.坠形篇》则称“一目民”。《海外北经》记载:“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祁,曲足居上。”《大荒北经》又载:“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威、鬼古音相近,而威姓当即鬼姓,指北方草原游牧人鬼方。《海内北经》明确说:“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古希腊人说的中亚草原独目人部落或即先秦文献所记鬼姓“一目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