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我认为,无知的奴隶和知识的奴隶其实并没有很大区别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句话传来传去似乎最后都变味了
似乎掌握了自然科学,人文知识,圣人大师的观点后就能一跃而成一个内涵人士
但大师们为什么这样思考往往被人忽略了
小说影视等各种作品显然不是靠那么几句评论家的结论来打动人
人们不但能从作品中汲取观点
更重要的是反思作者写作时当时所处与的条件环境和他的思考过程
同样,好的作品也不是因为某一种观点或结论而显得特别成功
在阅读作品中自己仿佛是在再现作者思考过程一样
烂文章必然读起来索然无味,知其过程则知其内涵
而喜欢卖弄学识的人说话大多尖酸刻薄,阴阳怪气
也许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懂的太多了
如果用一种骄傲的心态对面对他人,面对无数支持者和观众,讥讽则一个最佳的武器
因为他所学的知识只是他用来骄傲的来源,讥讽他人则能体现自己的学识和骄傲
既然知识在他们手里成了一种可以被利用的工具
那么其中的思考方法和过程当然可以被忽略了
网络时代了解知识的门槛大大降低
区别也许只是一个人只会Google,而另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可能无法Google到
双方一旦产生冲突,前者往往诚惶诚恐
后者则骄傲的搬出他知识把前者反驳的哑口无言
但从内涵的角度讲,也许两个人的水平并无不同
他人的知识复述一万遍也变不成智慧,他人观点复述一万遍也变不成大师
人更应该去赞扬那些勇于反思现实,有合理思考过程,观点有借鉴意义的智者
而不是去追捧那些把大家都知道的观点反复诉说的别有用心者
或把知识和他人观点原封不动包装后来当噱头和显摆的知识投机者
还有的人还特别喜欢评论国人“民智未开”
什么叫民智?无非就是人民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智慧
这些东西并不完全依赖于知识,都是人发展成长过程中自我掌握的
按照如此,我们的民智显然一直都有,并一直在变化中
仅仅因为大众未能符合某些人某种观点就成了“民智未开”
这种莫须有的指责并不好笑
任何观点的形成总有它的现实背景和形成前提
原样照搬某种观点有时并不能一定符合当前的现实
和素朴的自然科学不同,人文学科的是由人的活动形成
暂时也没有某种人文学科超越了自己,形成某种超越现实的永恒观点
如此,没有永恒的观点,只有永恒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