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对应上次的贴,依然是ZT[上海为什么办不了olympic会]
刚一到上海,就被上海的“乱”给“雷倒了”,长途汽车进了上海南站这个新建的公交枢纽,满眼便是花花绿绿的指路牌,但是,这些指路牌上的名字似乎只有本地人能看懂,所谓的地名儿可能都是“正宗”上海人耳熟能详的,或许还是电子地图上找不到的“详细”之处,但是,咱们这帮“老外”们却“眼晕”。
找到城轨入口,迎面便是一排自动售票机,只收一元或五角的硬币,可是,外地人好像没有攒硬币的习惯。于是,有人在“换”硬币——大约每次收几角钱的“手续费”,看来,上海人的小聪明全用在这儿了。
对于不经常来上海的人来说,地铁和城轨去哪儿都不知道,于是会下意识地往墙上或者橱窗里看,想找到一张上海地铁和城轨的分布全图,最好是放大的,但是,发现这是徒劳——根本没有!于是,慨叹上海毕竟不是办过olympic的北京,这么复杂的地铁和N多换乘站都用中英文标出来,而且明明白白。
公交车牌儿的毛病与此相同,也是大地方到小地方,我甚至怀疑,上海就没有地标吗?出租车倒是多,但是,司机非要你说出“哪条路、哪条弄堂和门牌号”。想起十来年前,我去上海参加一个展览会,展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我住的地方大约离那儿十来公里,打上车,司机问我展览中心是哪条路、什么门牌号——“你们这些小地方来的人都是一样的毛病,”他上来就JJWW,我强忍着,把邀请函递给他,上面好像也没有什么路或者门牌号,“你们不晓得,”他继续JJWW,“小地方嘛,展览馆就一个,像我们上海、、、”我简直快被他气昏过去了,告诉他我来自首都这个“小地方”。
到了宾馆,在上海的“olympic场馆区”,出租车司机告诉我,那个地方交通管理很严,恐怕不让进去,我怀疑,olympic都开完了,残奥也没有上海的事儿,那么,还这样“如临大敌”的,有没有必要?结果,上海体育中心根本没有什么“戒备”。到了大堂,倒是很干净,上海宾馆的服务员的态度也还算和蔼,就是没有北京那么“亲切”,甚至见不到一丝微笑,也没有什么主动的“问候”。
登记完毕,我被告知,使用店内的宽带上网是要收费的,每天15元——于是,我回忆起南京和杭州的一些很小的连锁酒店,只要选择百元以上的“标间”,宽带上网就是免费的。一个日收费300元起的号称三星级宾馆(用协程定的),还在乎这几块钱?再对比一下北京,olympic期间,在三环还是四环路以内,无线上网都是免费的!
房间很小,远比不上南京或杭州的一些“无星级内招”,更不要“奢望”和北京的、同样规格的酒店比。放水洗澡,赫然发现水似乎有“问题”,是一种浅绿色的——大约和北京等地的“中水”一样,难道上海人就喝这样的、用这样的水?
说句良心话,上海还是很干净的,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干净,也比较整齐,脏乱的“城中村”的现象比较少见了。但是,这个“东方明珠”总给人一种拥挤和“小气”的感觉,或许是我在北京待惯了,见到的东西“体量”都比较大——olympic场馆就不说了,路、桥、汽车和房子都大,连人都显得“大一号”,而且,现在的北京人在公共汽车和地铁里相对安静得多,没有粗声大嗓“喊叫”的人。这一点,上海还差些,有些人聊天简直和广播差不多,而且,打手机时,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2010年5月,世博会就要召开了,尽管比不上olympic会这么“影响深远”,但是,毕竟也是世界性的重大活动。依我看,上海和上海人还得努一把力,先把过分的“自我”意识改改,你要面对的是全世界,而不是上海这个头脑中“封闭”的“大圈子”;你要担负的责任,不再是仅仅发展自己那一小块儿“自留地”,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并拉动”整个中国(而且还不止是经济)。
从“态度决定一切”和“细节决定成败”上,我或许知道了,上海为什么办不了olympic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