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全球四季混乱,四季行将终结!

这年头再也分不出个春夏秋冬了,亲爱的太太。”难道这来自市井的感慨正在变成现实?经过大半年极不寻常的天气之后,几乎再也感觉不到正常季节变化的人们又怎会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来说,这场煎熬始于2006年6月末、7月初的酷热,经过一个“潮湿多雨”的8月以及一个异常温暖的秋天,最后以一个暖和得出奇而且降雪极少的冬天作结。这仅仅是老天爷偶尔发发的小脾气吗?的确,在法国所处的纬度,气候可能出现十分剧烈的变化。因此,法国尽管在1976年和2003年经历了两次难得一遇的酷暑,却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这或者是季节交替的完全紊乱,而隐于其后的罪魁祸首是否就是为***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所证实的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为我们揭晓了答案。是的,四季的特征正在发生变化。是的,这种改变同气候变暖有着密切的关联。当然,我们首先要给季节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虽然人人都能够根据天气对季节变化作出判断,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事情要复杂得多,因为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生物学家对四季有着不同的区分。


什么是季节?
  先从天文学谈起吧。在天文学家看来,季节交替取决于天体运动,是随日照的角度及时间变化而出现的。以夏至为例,这一天(6月21日或22日)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也就是说所受到的日照最多。由于来自太阳的光照和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基本稳定,因此天文季节的交替按部就班,不管有没有气候变暖的影响,都不会发生变化。
  然而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角度来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并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说明哪段时间是冬季,哪段时间是春季。法国气象研究中心气候模型专家米歇尔·德凯(Michel Déqué)解释说:“在我们看来,从气候角度,主要可以区分高温少雨和寒冷多雨两大季节。”而两大季节之间则是过渡季节。过渡季节的时间长短会根据各地的地形、海拔、植被,甚至海洋等不同条件而发生变化。在法国,过渡季节由于海洋的热惯性而得到延长。例如在秋季,海水中所储存的热量会迟缓寒冬来临的脚步。而在春天,情况则恰好相反。
  由此可见,各地的主要季节及过渡季节的长短各不相同。这给主要以统计方法研究天气变化的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带来很多困难。为了便于对同类数据(气温、降雨等)进行比较,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们根据惯例,按照同天文季节最为接近的整月来划分四季。于是,北半球的12、1、2月为冬季,3、4、5月为春季,并以此类推。有了这种与历法结合的划分法,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就可以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季节特征变化进行研究。


冬季多雨,夏季酷热
  而这些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的正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法国气象局气候部研究员让-马克·穆瓦斯兰在2005年一份报告中总结道:“自1950年到2000年,法国的夏季越来越热,而冬季冰期却越来越短。同一时期,法国的全年气温,尤其是夏季温度呈上升趋势。在法国靠北的三分之二地区内,降水量出现增长,并伴以冬增夏减的巨大反差。这也使得夏季的干旱情况更为严重。”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季节更迭已发生紊乱,而愈演愈烈的全球气候变暖正是导致这一变化的首要原因。有关未来气候变化的计算机模拟数据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到2100年前后,各季的“正常”平均气温(根据最近30年的统计资料得出)将上升4~6℃,直接导致季节紊乱。
  眼下,我们长久以来习以为常的寒冬就正在逐渐消失。法国气象研究中心气候模型专家艾尔维·多维尔总结道:“冬季冰期开始的时间越来越晚,结束的时间越来越早。每年冰期的天数不断减少,并可能最终完全消失。”永别了,千里冰封的年代。永别了,白雪皑皑的圣诞……哪怕气温仅仅上升2℃(这种情况很可能在2050年之前成为现实),冰雪覆盖面积就会减少40%~50%。在平原地区,现在已经难得一见的冰雪风情,到时候将彻底成为遥远的记忆。而在1500米以上中海拔山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以西欧为例,降雪天气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地区将从五个月减少到四个月,在阿尔卑斯山南部和比利牛斯山将从三个月减少到两个月!实际上,届时只有那些最高的山峰还能保住一身银妆素裹……相反,法国全境冬季降雨会更为频繁,雨量也将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法国南部和西部地区。当然,这对于不堪重负的地下含水层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与此同时,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有可能会增强,不过冬季风暴的数量和强度并不会因此而出现变化。但是让-马克·穆瓦斯兰强调说:“目前,计算机气候模型的精确度还很低,不足以对风暴等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作出准确估计。”
  相对慢慢消失的冬季而言,夏季的来势却越来越凶猛。如果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继续保持下去的话,2003年那场造成极大损失、并且在法国人集体记忆中留下深深烙印的酷热,很可能在2070年之后成为家常便饭。总而言之,今后夏天的降雨会更少,最多也只能维持在当前的水平上,而天气则会愈加炎热。根据计算机气候模拟预测,未来夏季的干旱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气温峰值也会以惊人的幅度攀升。虽然土壤和植被中积蓄的水分具有极高的热容量,对降低气温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一旦这些水分完全蒸发,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延缓汹涌袭来的热浪了。
  寒冷的冬天逐渐变暖,炎热的夏天日益灼人。春天和秋天当然不可能“独善其身”,它们同样也会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承夏季干旱的余绪,“秋老虎”能逞上好些日子的威风。而春天作为受升温影响最小的季节,将越来越难以同冬季区分开来。随着每年第一波热浪来临时间的提前,真不知道留给春之女神的还能有多少时间……
  话虽如此,不过目前气候变化模型仍不够精确,无法对春季和秋季的发展变化进行准确描述。尤其是降雨,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难以纳入模型推演的小范围地域因素。根据法国气象局的估算,未来法国各地雨量变化程度最大可能会相差40%,气温上升幅度可能相差2℃!但是从明年起,随着气候模型的改进和电脑计算功能的增强,新的预测图表能得出更为精确的结果。新推出的气候变化模型还能帮助科学家逐步揭开气候变化机制的神秘面纱。


植物也有发言权
    虽然气象学家对“过渡季节”未来变化的走向尚无定论,但是生物学家却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春天来临的时间越来越早,而秋季开始的时间却越来越晚。农业工作者和植物学家都是名副其实的四季“观察家”,因为他们能通过落叶植物的生长和相当一部分物候学特征来“解读”四季的变化。按照他们的观点,春季从植物发芽时开始,到植物开花时结束。而标志秋天来临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停止、果实的完全成熟和叶片因植物汁液循环停止而发生的枯萎凋落。今天,这些数百年来已经为科学家不断研究和记录的植物生长特点告诉我们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去年夏天,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安奈特·蒙泽尔(Annette Menzel)发表了一份综合研究报告。她总结了1971~2000年间针对21个欧洲国家的542种植物和19种动物进行的12.5万多项观察,得出了惊人的结论。“78%的观察结果表明,在欧洲,每年树叶新生、开花和结果等与春季和夏季有关的植物生长现象出现得越来越早,”安奈特·蒙泽尔指出,“近30年来平均每10年提前两天半,即总共提前了至少一周时间!与之相反,只有3%的观察结果显示春天来临的时间出现延误。”除了春季经常提前来临之外,秋天的姗姗来迟也由半数的观察结果得到了证实。植物生长期因此得以延长。


季节循环发生紊乱
    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因为气温的上升。安奈特·蒙泽尔继续说道:“这些物候现象的出现日期和此前一月的平均气温有着明显的关联。这是我们首次证明物候学能从数值上反映气候变暖。同样是在欧洲,在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春天到来的时间就比在其他国家提前许多。”事情再明显不过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的确确正在改变自然进程和四季的长短。也许人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不是吗,谁又会去怀念1956年2月-30℃的法国历史最低气温和1962、1963年间那没完没了的漫长冬季呢?然而,寒冬尽管有着种种坏处,却也是我们这个气候带自然周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气候变暖在拨乱季节“时钟”、改变季节特征的同时,也打破了生物正常的生长规律。自然的钟摆究竟何时才会被重新校准呢?


时下生物学界最流行的寓言
    恐怕就是“夏栎、毛虫和山雀”的故事了。这则寓言所要表达的寓意就是季节紊乱打破了动植物的平静生活。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以前,夏栎新叶发芽生长、果园秋尺蛾幼虫孵化和大山雀雏鸟出生都在初春同时发生。时间上的同步将这些生命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使得食物链上的这三个物种都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突然,亿万年来生物进化所形成的良性循环发生了变化。秋尺蛾幼虫孵化的时间越来越早。早到幼虫赖以为生的夏栎叶还未发芽,而以秋尺蛾幼虫为食的山雀雏鸟也还未破壳而出。结果,秋尺蛾幼虫和小山雀只能在饥饿中夭折!故事虽然悲惨,但却意义深远。因为对于科学家来说,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季节紊乱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
    同时它也尤其说明生物按照季节变化规律而生长发育的奥秘还很难被破解。我们或许认为,既然对所有生物来说,季节紊乱是一个相同的大背景,那么它们自然会本能默契地协调,从而把混乱降低到最低程度。然而,夏栎、毛虫和山雀的故事却说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为什么呢?是因为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因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因为将生物和季节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机制?生物学家虽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而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但还是找到了大致的研究方向。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植物、昆虫,还是鸟类或哺乳动物,所有生物都会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启动相应的生命行为。开花、迁徙、冬眠、繁殖都属于季节性的生命行为。
www.hongxi.com/bbs/BBS.AS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