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260988
- 帖子
- 3566
- 精华
- 8
- 威望
- 257
- 阅读权限
- 100
- 性别
- 男
- 来自
- 信樂團全球歌迷網
- 注册时间
- 2005-1-26
|
「原创」F1车队全接触 十一只车队最新资料片


雷诺车队官方网站 : http://www.renaultf1.com/en/
F1车队介绍之一---------雷诺车队
车队概况:
车队经理:弗拉维奥-布里亚托尔(Flavio Briatore)
技术总监(底盘):鲍伯·贝尔(Bob Bell)
主设计师:史密斯(Smith)
赛车基本情况:雷诺 R26
引擎:雷诺V8
轮胎:米其林
车手:阿隆索,费斯切拉
试车手:科瓦莱宁
历届战绩:
1977 : 0分
1978 : 以3分列车队冠军榜第12位。
1979 : 以26分列车队冠军榜第6位。
1980 : 以38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1981 : 以54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1982 : 以62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1983 : 以79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84 : 以34分列车队冠军榜第5位。
1985 : 以16分列车队冠军榜第7位。
2002 : 以23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2003 : 以88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2004 : 以105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2005 : 以191分获世界冠军。
赛车参数:
赛车名称:雷诺R26(Renault R26)
底盘:碳纤维及铝制蜂窝合成材料
悬挂系统:前碳纤维双叉骨,钛合金舱内摇杆;前钛合金双叉骨
变速箱:六速顺序式半自动变速箱(1倒挡)
燃油储备系统:凯夫拉加固橡胶燃油箱
润滑系统:油水分割冷却系统
电子系统:雷诺F1(引擎管理系统为:Magneti Marelli).
刹车系统: AP碳纤维刹车盘(刹车卡钳)
驾驶座椅:抽取式碳纤维座椅(六点式安全带)
车身尺寸:
前轮距: 1,450mm
后轮距: 1,400mm
轴距: 3,100 mm
车长: 4,600mm
车高: 950mm
车宽: 1,800mm
车重: 605kg(含车手,摄像头和压仓物)
雷诺RS 26引擎技术参数:
发动机形式:90度V8
气门结构:每缸四气阀
发动机管理系统:Magneti Marelli
轮胎:米其林(Michelin)
车队历史:
卢西亚诺·贝纳通最初参与F1的方式是赞助特利尔、阿尔法·罗密欧和托利曼三支车队,旨在年轻人当中推广其色彩绚丽的服装系列。最终在1986收购了了托利曼车队,开始以贝纳通车队为名参加比赛。赛车最初使用的是宝马涡轮增压发动机,在车手迪奥·法比的驾驭下显示了巨大威力,并在澳大利亚大奖赛和意大利大奖赛中两次取得比赛首发位置。杰哈德·伯格则在墨西哥大奖赛中为车队赢得了首场胜利。
1988年贝纳通在车队冠军榜中名列第三。1989年拥有约翰尼·赫伯特和亚历山德罗·纳尼尼的贝纳通看来成绩不错。同一年中弗拉维奥·布里亚托利掌管公司大权,不久后赫伯特遭弃,原因是他早些时候遭遇意外,尚未痊愈。车队经理彼得·柯林斯也遭到解雇。这个赛季,贝纳通唯一的胜利来自日本大奖赛,由于塞纳的成绩遭到取消后纳尼尼才得以晋升为冠军。
下一赛季车队签下了尼尔森·皮奎特。皮奎特当时正处于职业生涯黄昏阶段,但仍屡有上佳表现。车队再次在日本取胜,这次是拣了塞纳和普罗斯特相撞而双双退出的便宜。91年对于车队是一个转折点。目睹迈克尔·舒马赫代表乔丹车队一鸣惊人地在排位赛中取得第七名之后,贝纳通使出浑身解数签下了这个德国人与皮奎特搭档。舒马赫从一开始就星光四射,超过了比他年长且经验更加丰富的世界冠军队友,不断使贝纳通在比赛中获得积分。意识到队中拥有一位未来的冠军,布里亚托利决定在科茨沃尔德的车队基地中启用了一些新的技术设施,用以增强赛车的研发实力。
92年威廉姆斯车队统治了一级方程式赛场,而舒马赫还尚不足以对年度冠军头衔构成威胁。但他在斯帕赛道上取得了个人的第一场胜利。93年贝纳通引进了半自动变速箱和主动式悬挂系统,车队的成绩得以迅速提高。在摩纳哥站的比赛,车队装配了牵引力控制系统,舒马赫在那场比赛中取胜,但当时阻止威廉姆斯车队统治者的脚步已是为时过晚。然而在下一个赛季中,塞纳在伊莫拉悲剧性地丧生,只剩下舒马赫一人在F1赛场上独步天下。
接下来的赛季对车队来说是消沉的。违反比赛规则并有可能受到处罚使乌云笼罩着舒马赫和他的车队,最终他因为在银石的比赛中忽略了出示的黑旗而遭到停赛两场的处罚,此后在斯帕赛道又因赛车技术性问题被取消成绩。但最终德国人在阿德莱德取得一场有争议的胜利之后还是以1分优势为自己赢得了车手冠军头衔,威廉姆斯获得了这一年的车队冠军。
之后,车队与威廉姆斯一样使用了雷诺发动机。舒马赫在95年的赛场继续着神勇表现,共赢得九场分站冠军,成功卫冕最佳车手。约翰尼·赫伯特重新与车队签约,并且夺得了本赛季的两场胜利。两名车手为贝纳通赢得了第一个,同时也是唯一一个车队冠军头衔。再接下来的赛季,舒马赫转投法拉利,赫伯特去了索伯车队,贝纳通再也无力与强大的威廉姆斯竞争。他们这个赛季的两个车手吉恩·阿莱西和杰哈德·伯格输掉了所有比赛。阿莱西在赛季最后一场比赛中一败涂地从而把车队第二名的位置拱手让给了法拉利车队,使布里亚托利狂怒不已。
阿莱西与布里亚托利之间的不快还不止于此,97年的在澳大利亚进行的揭幕战上,阿莱西没能及时进入维修站以致燃料耗尽。98赛季车队阵容做出全面调整,两名车手全部被取代。伯格就此退休,而阿莱西转投索伯车队。车队吸收了年轻的新秀,吉安卡洛·费斯切拉和亚历山大·伍兹,布里亚托利本人也被大卫·理查兹所取代。新赛季车队的表现令人充满希望。伍兹在赛季前段比赛中的屡有闪光表现,费斯切拉在加拿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99赛季对于车队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当时他们和威廉姆斯车队一样,装配了功率低下的Supertec发动机,但却不断遭到失败,以车队积分第六的败绩结束了整个赛季的征战。
2000年情况也没有多大好转,布里亚托利重新回到车队,雷诺再次与车队联手。贝纳通在赛季最终排名榜上排在英美车队之前名列第四。本赛季的最大亮点只是费斯切拉在加拿大大奖赛上取得的第三名。2001赛季车队用从威廉姆斯车队租借的年轻英国车手巴顿取代了伍兹的位置,伍兹则作为第三车手加入了迈凯轮车队,现在仍在那里效力。
2001赛季车队成绩令人沮丧,这是车队在贝纳通旗下的最后一年。2002年雷诺全面接管车队。巴顿继续留在车队,乔丹车手特鲁利与费斯切拉交换来到车队。在赛程表的17项赛事中,他们零星上演了几次上乘表演,使雷诺在年终车队排名上升到了第四位。但2003年车队老板布里亚托利决定用年轻的西班牙车手阿龙索取代巴顿。他们还决定和乔丹、米纳迪车队一同进行新的周五试车,期待以此取得与对手对垒的优势,并力争在车手排名上取得突破。
决定是正确的!尽管赛季末车队仍处于第四位,但他们缩短了与前面三支车队在分数上的差距。阿龙索在匈牙利大奖赛上取得的他F1生涯首场胜利并给雷诺带来了10个积分,这也同时证明了布里亚托利启用西班牙人的决定是正确的。
2004年,阿龙索将全力争取他本人第二个F1分站冠军。特鲁利一直认定为车队赢得的首场胜利本应该由他来实现。雷诺车队在2004赛季车队积分榜上名列第3,这一成绩也达到了他们在赛季前的目标。雅诺·特鲁利在摩纳哥大奖赛中为车队赢得了冠军,两位车手共5次登上了颁奖台。
然而车队在2004年还是无法在更多的比赛中向冠军发起挑战,但雷诺赛车的稳定性使车队从中受益,费尔南多·阿龙索的正式比赛也经常得益于良好的发车机制。2005赛季,除了天才车手阿龙索以外,吉安卡洛·费斯切拉也重新回到了队中,车队期望这一阵容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比赛的胜利。
2005年是布里亚托利全部计划都付诸实现的一个赛季。强劲的R25赛车、费尔南多·阿龙索和吉安卡洛·费斯切拉组成的车手阵容,确保阿龙索拿下了7场比赛的胜利并战胜吉米·莱科宁获得车手总冠军头衔。本赛季在中国进行的最后一场比赛同样见证了雷诺击败强劲对手-迈凯轮梅塞德斯车队荣膺车队总冠军,雷诺车队最终达到了他们的终极目标。雷诺车队已经保留了所有关键人员,完全有希望在2006赛季的锦标赛中获得更大成功。


麦凯伦车队官方网站 :http://www.mclaren.com
F1车队介绍之二---------麦凯伦车队
车队概况:
车队经理:朗-丹尼斯
??技术总监:帕迪·洛
??主设计师:迈克·考夫兰(Mike Coughlan)
??赛车型号:McLaren MP4-21
??引擎代号:Mercedes V8
??轮胎:米其林
??车手:雷克南,蒙托亚
试车手:德-拉-罗萨
历届战绩:
1966 : 以3分列车队冠军榜第5位。
1967 : 以1分列车队冠军榜第8位。
1968 : 以51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69 : 以40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1970 : 以35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1971 : 以19分列车队冠军榜第6位。
1972 : 以47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1973 : 以58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1974 : 以73分获世界冠军。
1975 : 以53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1976 : 以74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77 : 以60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1978 : 以15分列车队冠军榜第8位。
1979 : 以15分列车队冠军榜第7位。
1980 : 以11分列车队冠军榜第7位。
1981 : 以28分列车队冠军榜第6位。
1982 : 以69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83 : 以34分列车队冠军榜第5位。
1984 : 以143.5分获世界冠军。
1985 : 以90分获世界冠军。
1986 : 以96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87 : 以76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88 : 以199分获世界冠军。
1989 : 以141分获世界冠军。
1990 : 以121分获世界冠军。
1991 : 以139分获世界冠军。
1992 : 以99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93 : 以84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94 : 以42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1995 : 以30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1996 : 以49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1997 : 以63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98 : 以156分获世界冠军。
1999 : 以124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2000 : 以152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2001 : 以102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2002 : 以65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2003 : 以142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2004 : 以69分列车队冠军榜第5位。
2005 : 以182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赛车参数:
赛车名称:迈凯轮MP4-21(McLaren MP4-21)
轮胎:米其林(Michelin)
底盘:迈凯轮碳纤维注模,前部和两侧含蜂窝状铝合金防撞结构,自制整体燃料箱保险装置
前后悬挂系统:车内扭转杆,节气闸系统及双叉骨排列推杆和曲拐
电子系统:迈凯轮电子系统底盘、引擎和数据传感器一体化控制单位,迈凯轮电子系统也支持电子仪表盘、交流发电机伏特调节设置、传感器、数据分析和遥感斟测系统
车体构架:侧进气及发动机盖的整体式车身,独立基层,以及带前定风翼的前鼻
轮圈:恩肯(Enkei)
燃料:无铅美孚(Mobil)
润滑剂:1号美孚(Mobil)
粘合剂:汉高工艺(Henkel)
无线电系统:健伍(Kenwood)
车队历史:
布鲁斯.麦克拉伦于1937年8月出生在新西兰的奥克兰。作为麦克拉伦豪门的创始人。他对F1世界的巨大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作为车手取得的所有成绩的总和。
50年代中期,麦克拉伦在家乡开始了车手生涯。很快,他在58年赢得了去欧洲参加F2比赛的奖金,迅速上升为单座车手。次年,他在库伯上演了自己的F1处女作。在该赛季接近尾声之时,他已是得分榜上的常客。他最终在赛柏林夺取了该赛季决赛的冠军,当时只有22岁,成为了大奖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60年,他在布拉汉姆之后,在车队担任二号车手。再下一年,布拉汉姆离开车队,麦克拉伦上升为一号。随后几个赛季成绩不尽人意,此后,他组建了自己的车队。在布拉汉姆的鼓舞下,他组建了“布鲁斯.迈凯轮赛车有限公司”并装配自己的汽车。他把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成功的专业机构,因技术方面出类拔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迈凯轮的首个F1经典赛车是由罗宾设计并在1966年制造的。头一年里,这台3升的方程式赛车极难找到与之相配的动力装置,非常不幸,他只好将就使用功率低下的意大利Serenissima发动机和过于笨重的福特。66年的英国大奖赛上,布鲁斯从发车时的第十三位一路追赶,最终取得第六,为车队赢得年度第一分。以福特卡斯沃斯DFV发动机作为驱动的M7成为制胜的有力武器,布鲁斯在锦标赛中为这款新车的带来了首场胜利。68年,布鲁斯成功的把他的朋友,锦标赛冠军休尔姆吸引到队中,两人共同奋战,锦标赛冠军已是近在咫尺,但在赛季的最后几场比赛中他们最终输给了希尔。
在北美CanAm运动汽车系列当中,布鲁斯和丹尼的麦克拉伦是一股可怕的力量。1970年6月,布鲁斯在Goodwood测试CanAm时不幸身亡,他留下的公司如今仍在运作。尽管M7的确不错,但真正让麦克拉伦在F1占据一席之地的是M23。1973年,休尔姆和里维森正是驾驶这个车型赢得了三场比赛的胜利。74年,费迪帕尔蒂离开莲花车队来到迈凯轮,为迈凯轮赢得了首个创造者桂冠。他在三场比赛中问鼎,并连续在多场比赛中得分。他在75年输给了法拉利的劳达,没能再续辉煌。费迪帕尔蒂在赛季结束后离开了迈凯轮,亨特取代了他的位置。经过一个戏剧化的赛季,亨特以一分的微弱优势摘得车手桂冠,但创造者头衔则被法拉利车队夺走。77年,亨特赢了三场比赛,但迈凯轮看来将被即将到来的称为地面效果的技术所超越。
84赛季迈凯轮车队老板梅尔把公司的一部分卖给了当时F2 Project Four车队的老板丹尼斯,此后迈凯轮重新夺回了胜利。丹尼斯注重细节,他与设计师巴纳德合作,制造了F1的经典赛车碳纤维MP4。自1983年以来,装配普通aspirated引擎的迈凯轮一直在与渐露锋芒的涡轮发动机艰难抗争,但这款保时捷的首次亮相给车队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82年丹尼斯邀得劳达复出加入迈凯轮,84年丹尼斯签下了普罗斯特,此时,迈凯轮成为超级车队已是万事具备。普罗斯特与劳达在那一年里统治了F1赛场,普罗斯特赢得七场比赛,劳达赢得五场,但后者最终以72:71.5的微弱优势赢得车手锦标。下一赛季车手称号则被普罗斯特夺走。86年普罗斯特卫冕成功,但是,就车队而言,拥有本田发动机和曼塞尔 、皮凯德组合的威廉姆斯车队显然更加强大。88年,拥有普罗斯特, 塞纳以及本田发动机的迈凯轮空前强大,完全主宰了赛场。赢取了塞季全部16场比赛中的15场。塞纳为迈凯轮赢得85年以来的首个车手桂冠,下一年普罗斯特为车队卫冕。由于两名队友交恶,赛季结束后普罗斯特转投法拉利,塞纳则留在队中,接下来连续两年为迈凯轮夺得车手锦标。92年本田退出,车队被迫使用性能相对较差的福特发动机。93年塞纳勉强再夺五场胜利,之后转投威廉姆斯。
94年Peugeot发动机取代了福特,但接下来的战役是灾难性的,整个赛季一无所获。95年,迈凯轮换成了今天仍在使用的默西迪丝驱动。随后两年里仍然毫无收获。此后,库尔特哈德打破僵局,为车队带来了继93年塞纳在澳大利亚赛季决赛取胜之后的首场胜利,且库尔特哈德的获胜之地恰巧也是澳大利亚。车手阵容强大,但默西迪丝发动机的可靠性很差,以致库尔特哈德和哈基宁屡次与胜利擦肩而过。库尔特哈德终于在意大利大奖赛中再次获胜。97 年在黑瑞斯威廉姆斯车队的维纶纽夫坐驾发生故障,哈基宁得以超过他夺取了个人的首次胜利。
1998年的F1赛场再次成为迈凯轮的天下。哈基宁和维纶纽夫当仁不让,先声夺人,以压倒性优势连夺最初六场赛事中的五场胜利。法拉利和迈克尔.舒马赫与迈凯轮一直战斗到赛季的最后时刻,但迈凯轮再次问鼎,把创造者杯和车手桂冠双双捧回了家。99赛季喜忧参半。尽管迈凯轮仍然优势明显,但法拉利和迈克尔.舒马赫不断缩小与他们的差距。在本千年的最后一年里,机械故障、车手犯错、运气不佳等等因素大大地阻碍了迈凯轮。决赛当中法拉利以微弱的优势摘走了创造者桂冠,但哈基宁在车手个人争夺中成功卫冕。
2000赛季一开始,法拉利就统治了F1赛场。而迈凯轮则在发动机低劣的可靠性中挣扎。库尔特哈德在巴西大奖赛上取得第二名,但随后成绩因技术犯规宣告无效。2001赛季第三场比赛结束之后,迈凯轮认识到击败法拉利将是难上加难。尽管库尔特哈德向其德国对手发起了无畏的挑战,但苏格兰人还是被远远地抛在了后边获得第二名。与此同时,经历了令人失望的一年之后,双料世界冠军哈基宁宣布将在2002年退役,而此前他说自己只会休整一年而已。同为芬兰人的莱科宁将取而代哈基宁,这位年轻车手选择了离开索伯与默西迪丝驱动的迈凯轮签定长期协议。
比赛当中,路面上其他车流出的汽油使这位年轻的车手所驾迈凯轮与地面失去摩擦,在首场胜利近在眉睫的情况下抱憾。车队在创造的阶梯上下降一格,排在法拉利和威廉姆斯之后名列第三,那个赛季又是失望的一年。
2003年,迈凯轮的新款车MP4-17首次亮相即发生故障。两名车手莱科宁 和库尔特哈德只能在改装之后靠它征战整个赛季。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莱科宁仍在车手大战中仅以两分之差名列第二。但迈凯轮车队却没能超过2002年打败它的两支车队,再一次名列第三。
迈凯轮梅塞德斯车队在2004赛季前半段的成绩一塌糊涂。直到赛季的尾声,车队才恢复了强队本色。2004年的战绩创造了车队历史上的新低,在前7场比赛中他们仅获得了5个积分,但车队艰苦的工作最终使吉米·莱科宁登上了比利时大奖赛的冠军宝座。
2005赛季,随着胡安·帕伯罗·蒙托亚的加盟,他与吉米·莱科宁的组合被认为是F1车队中最为强大的车手阵容,而MP4-20赛车在赛季开始时就证明是一辆速度很快的战车,因此车队的目标也更高。对车队来说进入新赛季的状态有些慢,为了让米其林轮胎在排位赛阶段发挥出最佳性能,车队在悬挂系统的几何构造上下了很大功夫,但直到第4轮在伊莫拉赛道进行的比赛,车队才表现出挑战分站赛胜利的状态。
莱科宁在伊莫拉站比赛的目标就是获胜,而传动轴的故障让他铩羽而归,但在西班牙和蒙特卡洛进行的后两站比赛中他都取得了胜利。到了纽伯格林站的比赛,莱科宁将目标再次指向冠军位置,但轮胎磨损的不均匀使悬挂系统在最后一圈不堪重负而断裂。加拿大大奖赛中,莱科宁重新站上了颁奖台的最高位置。
与莱科宁争夺车手总冠军的对手费尔南多·阿龙索不断在每场比赛中完赛,莱科宁失去的并不是速度,而是赛车的稳定性。赛车引擎在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站比赛的练习赛中出现故障,因此受到发车位置退后10名的处罚,芬兰人无法在这些比赛中向胜利发起挑战。德国站比赛中,引擎再次发生故障让他在领先位置上退赛,但在匈牙利、土耳其、比利时和日本站比赛中的无可争议的胜利让他坐上了积分榜次席位置。
迈凯轮车队以最快的赛车跑完了整个赛季,但9个积分的劣势让他们将车队总冠军的荣誉旁落雷诺车队。胡安·帕伯罗·蒙托亚由于肩部受伤而错过了两场比赛,但英国站和巴西站的胜利使他名列积分榜第4位。
2006赛季即将打响,虽然车队失去了设计天才阿德里安·纽维(加盟红牛车队),但除非在赛季间歇期出现非常严重的错误,车队还是有能力再次向冠军头衔发起挑战


法拉利车队官方网站: http://www.ferrari.it
F1车队介绍之三---------法拉利车队
车队概况:
主席:卢卡-迪-蒙特泽莫罗(Luca di Montezemolo)
车队经理:让-托德(Jean Todt)
技术总监:罗斯·布朗(Ross Brawn)
主设计师:罗里·拜恩(Rory Byrne)
发动机部经理:保罗-马蒂内里(Paolo Martinelli)
??车手:迈克尔-舒马赫,菲利普-马萨
试车手:巴杜尔
赛车型号:248 F1
引擎代号:Ferrari V8
轮胎:普利斯通
车队冠军次数:13次,分别是1961, 1964, 1975, 1976, 1977, 1979
1982, 1983,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车手冠军次数:13次,分别是:2000年--2003年:迈克尔-舒马赫(德国);
1979年:约迪-舒克特(南非);1977年:尼吉-劳达(奥地利);
1975年:尼吉-劳达(奥地利);1964年:约翰-苏蒂斯(英国);
1961年:菲尔-希尔(美国);1958年:麦克-豪索恩(英国);
1956年:胡安-曼努尔-范吉奥(阿根廷);
1952年、1953年:阿尔博特-阿斯卡里(意大利)
车队首次分站赛夺冠:1951年英国大奖赛(银石赛道)、冈萨雷斯(阿根廷)
车队最成功的车手:迈克尔-舒马赫(51次分站赛夺冠)、尼吉-劳达(15次分站赛夺冠)
阿斯卡里(13次分站赛夺冠)、吉莱斯-维纶纽夫与杰克-埃克斯(均6次分站赛夺冠)
赛车参数:
赛车型号:248 F1
发动机:法拉利,V8,铝制
汽缸排量:2400cm3
汽缸汽阀:V8 40汽阀
冷却方式:风冷
润滑油:壳牌(Shell)
油料系统:Magneti Marelli电子数字注入
电子设备:Magneti Marelli电子数字点火
传动系统:后轮驱动
变速箱:法拉利纵向变速箱、7档、半自动连续电子控制
刹车:通风盘式
前后悬挂:推杠活动扭矩弹簧
底盘:碳纤维、蜂窝状混合结构
长度:4545mm
宽度:1796mm
前轮轴距:1470mm
后轮轴距:1405mm
前后轮轴距:3050mm
重量:605kg(连同润滑剂、水和车手)
高度:959mm
轮胎:普利斯通(Bridgestone)
前后轮尺寸:13寸
车队历史:
法拉利车队现在是,并将一直是F1最负盛名的车队。90年代,迈凯轮车队迅速崛起,大有赶超这支拥有跃马标志的车队。此前,若以最终赢得比赛论数,法拉利一直都是最成功的车队。1999赛季,法拉利重新夺回了车队冠军,再现了当年的辉煌。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拉利即是F1的参赛者之一。1950年开始举办世界锦标赛,恩佐·法拉利以劲旅姿态出现。第一届锦标赛无功而返之后,阿尔伯托·阿斯卡利和琼斯·弗罗兰在51年代表法拉利出战,对垒阿尔法·罗米欧车队。阿斯卡利仅以微弱的差距在赛季末的最后一场比赛败给了胡安·曼纽尔·方吉奥。随后,当F1的官方组织出台了2升规则时,法拉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52、53年的赛场,阿斯卡利一统天下。但引进了2.5升规则后,阿斯卡利便被马莎拉蒂车队和蓝旗亚车队抛在了身后。1955年底,方吉奥驾驶D50赛车夺得三场胜利,并确保了第四个冠军头衔,法拉利得以接手蓝旗亚。1957年,方吉奥离开法拉利转投马莎拉蒂车队。少了这张阿根廷王牌,法拉利不幸输掉了该赛季所有比赛。
1958年,新车Tipo146面世,以恩佐之子命名为'Dino',帮助法拉利夺回了在一级方程式中的领地。尽管当时许多车迷都认为斯特灵·穆斯是夺得锦标的不二人选,但法拉利车手迈克·霍顿最终在最后一场比赛中获胜。此后两年,F1成为库珀车队的天下。1961年,法拉利挟1.5升新车Tipo 156“鲨鱼之鼻”卷土重来。但悲剧在意大利大奖赛上上演,伟大的车手沃尔夫冈·范·特利普不幸身亡。其队友菲尔·希尔为法拉利赢得了期后进行的比赛胜利。
1964年,约翰·瑟蒂斯成为了下一个为意大利豪门赢得奖杯的车手。他本人则作为唯一一个集摩托车锦标赛冠军及汽车锦标冠军于一身的选手而闻名于世。1966年,三升规则的引进使法拉利再次陷入困境,这一次他们要竭力追赶考斯沃斯(Cosworths)在1967年引进的性能超佳的DFV引擎。此后八年里,法拉利表现平平始终处于中流水平,只有杰克·埃克斯给车队带来有限的较好成绩,以及其队友克莱·雷格佐尼在1970年的意大利大奖赛中仅有的胜利。
1974年,尼基·劳达加入车队。他速度快,但缺少经验,在当年输给了迈凯轮车队的埃默森·费迪帕尔蒂。但次年,他为车队夺取了冠军头衔。1976年的欧洲纽伯格林,一场险些致命的事故使他以仅仅一分的微弱差距把冠军拱手让给了队友詹姆斯·亨特。77年,劳达再次为车队赢得荣誉。1979年,乔迪·舒克特为法拉利赢取了车手冠军称号,他也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为车队赢得车手冠军称号的最后一人。他在那年比赛中击败了队友吉尔斯·维纶纽夫,但是,他实际上只赢过两场比赛,而加拿大人则比他还要多赢一场。
那个赛季的后半程,威廉姆斯车队的阿兰·琼斯表现出色,相形之下法拉利的312T4显得黯然失色。再下一个赛季的T5简直是一场灾难。当时,1.5升的涡轮发动机开始在一级方程式领域暂露头角,法拉利则制造了126C。驾驶这辆车,维纶纽夫也还在摩纳哥和加拉马取得了一些重要胜利。此后,车队聘请了一位英国设计师,哈维·鲍斯特勒维特。1982年设计的款新车126C2堪称业界经典。但悲剧再次上演,吉尔斯·维纶纽夫在索尔特的练习赛中丧生;随后,迪埃尔·皮洛尼在霍根海姆的比赛中受伤,而此时他在车手冠军榜中名列第一。尽管法拉利赢得了那一年及次年的车队冠军,但车手冠军仍被其他车队车手夺走。
此后的法拉利可谓是喜忧参半。米歇尔·阿尔伯特在1985年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但1988年,备受爱戴的恩佐以90高龄辞世。所幸的是,他并没有亲眼见到1990年阿兰·普罗斯特和埃尔顿·塞纳之间不光彩的冲撞。整个赛季普罗斯特赢了五场比赛,但在日本有争议地输给了巴西人。1996年,迈克尔·舒马赫加入车队。起初,车队老板提夫斯并不十分欢迎他的到来,但很多人认为他的到来无疑为车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车队经理让·托德的支持下,他奇迹般地使车队起死回生,在那一年重新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强大。这也使他赢得了提夫斯的尊敬,并成为了车队的灵魂人物!1997年的五场胜利使舒马赫成为争夺车手冠军的热门人选,但他在年度最后一场比赛中驾车撞上了雅克·维纶纽夫,而与桂冠失之交臂。
1998年,提夫斯希望能够夺回与车队阔别已经19年的车手冠军头衔。但事与愿违,赛季最后一场比赛中舒马赫的F300赛车因故障退出比赛,再次眼睁睁地看着胜利的机会从身边溜走。20年了,20年没有法拉利车手问鼎车手冠军。而迈克尔将会结束这不光彩的纪录!迈凯轮仍主宰着赛场,从1998年来一直如此!但法拉利工程师已制造出了足以向它发起挑战的新车,F399。舒马赫全力以赴,但英国大奖赛上的事故使得他缺席了赛季最后两次比赛之外的全部比赛!队友埃迪·埃尔文扛起了车队获得车手冠军的大旗,在不利的情况下希望为车队找回了昔日的辉煌。
舒马赫的缺席对车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单他不能给车队赢得比赛,离开他的驾驭,F399似乎也承受着痛苦。车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毫无挑战性的F399在跑道上一圈圈地落后他们的主要对手:迈凯轮。赛季最后两场比赛,舒马赫回来了,给车队带来了力量。尽管法拉利夺取车手冠军的愿望仍没能实现,但他们还是赢得了1999年的车队冠军。
2000赛季,法拉利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以澳大利亚大奖赛压倒性的胜利作为开始,迈克尔一路高奏凯歌,最终在赛季倒数第二场比赛中为车队赢得了最佳车手的桂冠!接下来的最后一场比赛法拉利又将车队冠军收入囊中。这是意大利车队的双重胜利!法拉利完全控制了2001年的冠军锦标赛, 舒马赫赢得了第四个车手桂冠,这也是他连续第二次与全队同时获胜。他同时成为自1953年来首位13场比赛过后即宣告获胜的车手,这个胜利同时见证了车队的三连冠!
大家公认,2002年的赛场是迈克尔及其代表的意大利汽车品牌的天下!11轮过后,德国车手第五次赢得了车手冠军!不久,他又与巴里切罗同心协力,帮助车队第四次把车队冠军收入帐下。这一赛季,他们不断创造新的纪录,并最终拿下了全年17场赛事中的15场胜利!
由于FIA引进了一系列旨在遏制法拉利和舒马赫的新规则,2003赛季他们没能刷新更多的历史记录,决战也由此推迟到了赛季的压轴戏—日本大奖赛。但法拉利车队和舒马赫本人双双卫冕成功。
随着2004赛季的结束,现在可能找不到足以形容法拉利车队在这个赛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词语了。他们赢得了18场比赛中的15场胜利,两位车手登上领奖台的次数达到了29次,以获得积分的成绩完赛的次数为32次,而且他们仅有两次未完成比赛的纪录。法拉利F2004赛车的性能是如此卓越,以至于车队可以继续使用它的改进款赛车继续赢得胜利直到2005款赛车的推出。
赛季首场比赛对舒马赫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开局,他相对轻松的战胜了队友鲁本·巴里切罗。在接下来的4场比赛中,舒马赫继续着连胜的势头,直到摩纳哥大奖赛中他与胡安·帕伯罗·蒙托亚相撞从而退出了比赛。相比摩纳哥站的胜利者雅诺·特鲁利和雷诺车队来说,法拉利车队实际上犯了战术错误。摩纳哥大奖赛的失利并没有影响迈克尔·舒马赫在随后的7站比赛中继续称雄,虽然没能战胜吉米·莱科宁赢得比利时站的冠军,但第二名的成绩也足以让他再次登上车手总冠军的宝座。
2005赛季,法拉利车队连续包揽6年车队冠军及迈克尔·舒马赫连续5年称霸车手总冠军的纪录最终告一段落。卫冕冠军糟糕的状态让他们无法挑战主要的竞争对手雷诺和迈凯轮车队。法拉利与长期的合作伙伴的普利司通的合作也遭遇麻烦,因为这家日本轮胎制造商的产品完败于米其林轮胎。因此,舒马赫仅仅获得了一场分站赛的胜利,而且还是在一场仅有使用普利司通轮胎的6辆赛车参加的比赛中。除了美国大奖赛,法拉利车队在整个赛季中都疲于奔命,最终只能屈居积分榜第3位。
舒马赫和法拉利车队对2006赛季仍旧充满信心,因为轮胎规则再次向有利于他们的一边倾斜。近些年的卓越表现几乎令所有人对法拉利将重新崛起毫不怀疑。


丰田车队官方网站 : http://www.toyota-f1.com
F1车队介绍之四---------丰田车队
车队概况:
车队总裁:约翰-豪威特(John Howett)
副总裁:斋藤明彦(Toshiro Kurusu)
车队主席:富田勉(Tsutomu Tomita)
车队顾问:奥维-安德森(Ove Andersson)
??车队经理:安吉-帕斯克拉(Ange Pasquali)
??引擎主管: 卢卡-马莫里尼(Luca Marmorini)
??底盘技术主管:麦克-嘉斯科因(Mike Gascoyne)
??技术合作主管:Keizo Takahashi
??比赛首席工程师:迪埃特-嘉斯(Dieter Gass)
??比赛及测试总经理:罗伯特-克里尔(Norbert Kreyer)
赛车:丰田TF106
引擎:丰田V18
轮胎:普利司通
车手:拉尔夫-舒马赫、特鲁利
试车手:潘尼斯、宗塔
历届战绩:
2002 : 以2分列车队冠军榜第10位。
2003 : 以16分列车队冠军榜第8位。
2004 : 以9分列车队冠军榜第8位。
2005 : 以88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赛车参数:
赛车名称:丰田TF106
轮胎:普利司通(Bridgestone)
底盘代号:TF106
底盘材料:碳纤维
变速箱:丰田7挡半自动钛变速箱
前后悬挂系统:带扭力弹簧的推杆
节气闸:Sachs/丰田
轮圈:镁
前轮直径:13x 13
后轮直径:12.5x 13.7
刹车系统:布伦宝(Brembo)
方向盘:丰田
电子设备:马格内蒂马莱利(Magneti Marelli)
电池:松下
轮胎周长:3090毫米
赛车总长度:4627毫米
车重:600公斤(包括车手)
RVX-04发动机
引擎型号:RVX-06
汽缸数:8
夹角:90度V角/3000CC
火花塞:Denso(邓索)
燃料及润滑剂:埃索(Esso)
最大马力:700马力左右
最大转速:19000转/分钟左右
车队历史:
1999年1月,丰田公司宣布将进军一级方程式赛场。三年之后,他们正在为新秀赛季做最后的准备。丰田雄心勃勃,把远景目标定格在向一级方程式比赛中车手和车队两项冠军头衔发起挑战。实现这一激动人心的宏伟蓝图需要大量资源和时间的投入,公司必须利用好其领先世界的多项技能,各种系统和科技实力。
决定从零开始自行设计制造引擎和底盘的同时,丰田全情投入F1计划,公司上下全力以赴支持车队确保取得最好结果。V10发动机已在公司内部设计制造完成,赛车底盘自99年年中以来一直处在精心设计当中。
丰田首辆F1赛车于2001年3月23日在车队的主赛场,法国南部的保罗·里卡德赛道首次亮相,这一隆重仪式后,整个2001赛季,丰田的两名车手米卡·萨洛和阿兰·麦克尼什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试车计划。这一年中,丰田的迹踏遍了全世界11个不同的大奖赛的赛场,同时也在保罗·里卡德多次试车。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车的性能,而且要使自己作为车队迅速成长起来。
2002一级方程式世界锦标赛,丰田将作为车队中的新面孔出现在赛道上,他们进入这项世界顶尖赛车运动领域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和其他的引擎制造商竞争。其次,这支F1新军期望能够在赛道上获得与他们努力工作相称的好成绩。
麦克尼什和米卡·萨洛仍将作为车队的正选车手,丰田车队正是在他们两人的辅佐下成长起来的。最初的测试显示了赛车车身设计上的缺陷,在他们的第一个赛季中,以两个积分位列积分榜末席。这个成绩使目前的两位车手退出了车队,2003年法国人潘尼斯和2002年的卡特锦标赛冠军克里斯蒂亚诺.达.马塔将组成车手阵容。
潘尼斯为车队带来了丰富的经验,达·马塔则充满热情。两人携手为这支以科隆作为大本营的丰田车队夺取了16个积分,并在赛季末排名第8。2004年潘尼斯和达·马塔同时留任。另外,车队还签下了前雷诺车队的技术总监迈克·加斯科因来率领他们打响新的战役。
2004赛季,丰田在成长为F1赛场上的一支强队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2003年12月,他们签下了前雷诺车队的迈克·加斯科因作为车队的技术总监,同时,车队对TF104赛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不幸的是TF104赛车的性能差强人意。2003赛季丰田车队获得了13个积分,一年后他们仅拿到了9分。加之车手阵容的不稳定和管理上的混乱,丰田车队并没有发挥出他们所有的潜力。达·马塔在赛季中期遭到车队弃用,车队的测试车手里卡多·宗塔及后加入雅诺·特鲁利先后接替了他的车手位置。
2005赛季,奥利维尔·潘尼斯承担起了车队测试车手的工作,车队也与拉尔夫·舒马赫和雅诺·特鲁利签下了长期合约。赛季中,车队向正确方向迈出了巨大的一步,TF105赛车从赛季的第一场比赛中就表现出色。特鲁利在前5场比赛中3度登上颁奖台,小舒马赫也在后半程的比赛中两次跻身3甲行列。88个积分让车队名列积分榜第4位,到目前为止这是他们在这项运动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一个赛季。
2006赛季,车队仍然要追寻他们的第一个分站赛胜利,但如果他们能够在成绩上再进一步的话,丰田车队有可能成为颁奖台最高位置上的常客。


威廉姆斯车队官方网站 :http://www.williamsf1.com
F1车队介绍之五---------威廉姆斯车队
车队概况:
车队经理:弗兰克-威廉姆斯
技术总监:帕特里克·胡德(Patrick Head)
主设计师:加文·费希尔(Gavin Fisher)
赛车基本情况:威廉姆斯FW28
引擎:宝马 V8
轮胎:普利司通
车手:马克-韦伯,尼科-罗斯博格
试车手:伍尔兹、卡斯基延
历届战绩:
1973 : 以2分列车队冠军榜第10位。
1974 : 以4分列车队冠军榜第10位。
1975 : 以6分列车队冠军榜第9位。
1976 : 以0分列车队冠军榜第14位。
1978 : 以11分列车队冠军榜第9位。
1979 : 以75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80 : 以120分获世界冠军。
1981 : 以95分获世界冠军。
1982 : 以58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1983 : 以38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1984 : 以25.5分列车队冠军榜第6位。
1985 : 以71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1986 : 以141分获世界冠军。
1987 : 以137分获世界冠军。
1988 : 以20分列车队冠军榜第7位。
1989 : 以77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90 : 以57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1991 : 以125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92 : 以164分获世界冠军。
1993 : 以168分获世界冠军。
1994 : 以118分获世界冠军。
1995 : 以118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1996 : 以175分获世界冠军。
1997 : 以123分获世界冠军。
1998 : 以38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1999 : 以35分列车队冠军榜第5位。
2000 : 以36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2001 : 以80分列车队冠军榜第3位。
2002 : 以92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2003 : 以144分列车队冠军榜第2位。
2004 : 以88分列车队冠军榜第4位。
2005 : 以66分列车队冠军榜第5
赛车参数:
底盘:威廉姆斯F1环氧碳纤维复合底盘
悬挂系统:威廉姆斯F1
变速箱:威廉姆斯F1半自动变速箱
离合器: AP
操控系统:威廉姆斯F1
刹车系统: AP碳纤维刹车盘(刹车卡钳)
驾驶仓显示系统:威廉姆斯F1数字数据显示
方向盘:威廉姆斯F1
灭火器:威廉姆斯F1安全装置
轮毂尺寸: O.Z: 13 x 12 front, 13 x 13.7 rear
轮胎: 普利司通
车重: 605 kg (含车手和摄像头)
引擎参数:
发动机形式:考斯沃斯 V8
汽缸夹角: 90度
引擎排量: 2,400毫升
气门结构:每缸四气阀
引擎材料:铝
润滑系统:干式机油底
润滑油: Castrol
燃油: Petrobras
冷却系统:油水冷却器
车队历史:
威廉姆斯车队在70年代才进入F1赛场,晚于法拉利和迈凯轮。其起家时的预算少得可怜。尽管如此,威廉姆斯车队大可以自豪地说,他们拥有最多的车手总冠军奖杯。1997年,他们赢得了第七座车手总冠军奖杯,创下了历史纪录。
人能够战胜种种磨难,弗兰克.威廉姆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他发觉作为车手他的天分并不出众时,凭借与皮尔斯·库雷格的深厚友谊,两人在1969年末携手组建了一支车队。在随之而来的1970赛季中皮尔斯作为车手参赛,但成绩令人失望,赛车无法与他在69年驾驶的布拉汉姆的赛车相提并论。悲剧随后发生,皮尔斯在赛季末的荷兰大奖赛一场惨烈的事故中丧生,弗兰克受到了巨大打击。他在经济上陷入困境,选择了聘用无望选手的下策。1976年,他与瓦尔特·沃尔夫搭档,但糟糕的结果促使他做出了另外的决定——以帕特里克·翰德为工程师搭档创立了威廉姆斯车队。弗兰克花费大量时间争取沙特人的支持。1978年,凭借帕特里克设计的FW06,阿兰·琼斯在多次比赛中有上佳表现。79年,威廉姆斯车队迎来了大奖赛的首场胜利,克莱·雷格佐尼驾驶FW07在银石问鼎。阿兰·琼斯随后以多场伟大的演出结束了这个赛季。
80年,阿兰·琼斯与新队友卡洛斯·鲁特曼一起为威廉姆斯夺取了首个车队冠军头衔,琼斯本人则摘取了当年车手总冠军的桂冠。车队在次年成功卫冕,但琼斯却在车手冠军的争夺中败给了尼尔森·皮奎特,从此退出F1赛场。接下来的82年,涡轮增压发动机开始出现,但威廉姆斯仍然用福特考斯沃斯发动机使科科·罗斯伯格赢得了当年的车手桂冠。那一年他们没能获得车队冠军,胜利被法拉利车队夺走。此后车队与本田达成协议。尽管V6涡轮发动机笨重粗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性能不断改进,车队在86年再次获胜。在阿德莱德,曼塞尔在比赛仅剩18圈时引擎爆缸,从而使车手冠军被普罗斯特夺走。
那一年里,尽管车队再次获得车队冠军,但弗兰克.威廉姆斯在从保罗·里卡德的测试后返回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瘫痪。
1987年,尼尔森·皮奎特和尼基·曼塞尔驾驶FW11再次为弗兰克同时赢得车手冠军和车队冠军。随后的赛季祸不单行,皮奎特转投莲花车队,威廉姆斯失去了一位车手,本田发动机也与车队分道扬镳,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困境中挣扎一年之后,车队在89年与雷诺开始合作。赛车无可挑剔而且速度很快,但问题是,没有优秀的车手与之相配。直到91年,曼塞尔在为法拉利效力两年后重回威廉姆斯。尽管新款FW14性能卓越,曼塞尔由于变速箱可靠性问题在当年输给了迈凯轮的埃尔顿·塞纳。但下一年里,曼塞尔不可战胜,连胜九场,再次为威廉姆斯夺取了车手冠军和车队冠军的双重荣誉。
由于在合同上没有达成一致,曼塞尔离开威廉姆斯转而参加了印地赛事,阿兰·普罗斯特接替了他的位置,为威廉姆斯连续第二次赢得双料冠军。弗兰克是第一个让塞纳在F1试车的车队老板并邀请这位巴西籍明星加入车队。他实际上签下了当时最伟大的车手,在94赛季为他效力,但悲剧再次上演,塞纳丧生,他为车队仅仅出赛三场。随着这最后的打击,弗兰克和整个车队的士气跌到了历史最低点。达蒙·希尔从车队的测试车手上升为正选车手,弥补了塞纳留下的车手空缺。在车手冠军的争夺中他向舒马赫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挽救了处于可怕的悲哀中的威廉姆斯车队。尽管英国人没能夺得车手桂冠,但为车队确保了又一个车队冠军的头衔。
1995年,贝纳通也拥有了性能强大的雷诺发动机,而且,他还拥有超级车手舒马赫。那一年里,威廉姆斯只赢了五场比赛。希尔四场,库尔特哈德一场。糟糕的比赛策略使他们付出了沉重代价。96年情况大大好转。雅克·维纶纽夫从印地赛事来到威廉姆斯,这一年里,希尔除了四次输给雅克,但在其他比赛中都战胜了他的队友。希尔最终赢得车手桂冠,雅克以微弱差距紧随其后。他们携手将第八座车队冠军奖杯交到了弗兰克手中。希尔在该赛季末离开了威廉姆斯。维纶纽夫与弗伦岑搭档,再接再厉为威廉姆斯赢得了连续的第三次车手车队双料冠军。他们的胜利也破纪录地达到了九次。
98、99两年间,不幸不断降临威廉姆斯。随着雷诺退出F1赛场,威廉姆斯只剩下功率不足的Supertec发动机。另一方面,迈凯轮早已虎视眈眈,看来对重新主宰F1赛场志在必得。97赛季末尾,维伦纽夫改投了由特利尔重组形成并更名为英美车队。同时,弗伦岑加入了乔丹车队。为了备战1999赛季,弗兰克签下了当时卡特世界锦标赛冠军阿莱克斯·扎纳尔迪,期待他能象维纶纽夫那样赢得比赛,与他搭档的是拉尔夫.舒马赫。但事与愿违,后来的比赛证明扎纳尔迪与弗兰克的期待相去甚远,整个赛季一无所获。拉尔夫迅速成长,几次站到了领奖台上,但这对整个车队来说是不够的。威廉姆斯在这个赛季末排名第五,降到了10年来的最底点。
2000年1月,车队终止了与扎纳尔迪的和约,他没有与车队一起开始这一赛季。威廉姆斯决意选择初出茅庐的年轻天才——20岁的英国车手巴顿,期望他来实现扎纳尔迪无法取得的成绩。新宝马发动机的到来为威廉姆斯带来了起色。尽管车队认为两名年轻车手最多只能使车队处于中等水平,但是他们还是为车队保住了车队冠军榜中第三的位置。事实证明巴顿确是瑕不掩瑜。弗兰克爵士面临艰难的决择,将年轻的英国人保留队中还是选择哥伦比亚巨星蒙托亚。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将巴顿租借到贝纳通车队两年。看起来似乎这一决定并没让他后悔。
哥伦比亚车手在首个赛季让整个F1世界为之震惊,但整个赛季赛车可靠性问题不断困扰着他,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断的取得首发位置,先后几次站上了颁奖台,并且在意大利大奖赛中获得了F1生涯中的第一场胜利。蒙托亚与队友拉尔夫.舒马赫为车队夺得了四场比赛的冠军,与迈凯轮在车队冠军中展开了有力争夺,但最终只取得了第三名。
2002年,他们超过了迈凯轮,在车队冠军榜中名列第三。蒙托亚和拉尔夫在车手积分榜中分列三四位。
2003赛季两名车手继续搭档。他们有能力缩小与法拉利的差距,在日本大奖赛前他们在车队积分上领先法拉利,但赛季结束后却只能接受第二名的成绩。
不管你喜欢与否,宝马威廉姆斯车队2004赛季战车上的獠牙型前鼻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这一设计在赛季中段被车队弃用,因为它并没有给车队来来预期的成绩。在德国汽车巨头宝马公司和威廉姆斯F1车队合作的4年中,他们还是无法制造出可以匹敌法拉利的赛车。
胡安·帕伯罗·蒙托亚为宝马威廉姆斯车队赢得了2004赛季的最后一场比赛,从而为这一艰难的赛季画上了一个别具风格的句号。2004年,两位车手4次登上颁奖台,最终他们落后雷诺车队17个积分位列车队积分榜第4名(雷诺曾在1997年为威廉姆斯提供引擎,威廉姆斯车队也在那一年中获得了车队冠军头衔)。
2005赛季,车队拥有了全新的车手阵容-马克·韦伯和尼克·海菲尔德,安东尼奥·皮佐尼亚成为车队测试车手。对萨姆·迈克尔来说这是另一个艰难的赛季,整个赛季中他的工作人员对FW27赛车上所有的空气动力学组件进行了调整。在摩纳哥大奖赛中,海菲尔德领先队友韦伯以第2名的成绩冲过终点线,但积分榜上第5名的位置并不是车队所希望获得的。
2005赛季中途,宝马宣布他们已经收购了索伯车队,随后不久,威廉姆斯车队宣布2006赛季将使用考斯沃斯引擎,这也宣告了宝马与威廉姆斯车队的合作的终结。毫无疑问,对留住韦伯并签下了冉冉升起的新星尼科·罗斯伯格的威廉姆斯车队来说,2006年是一个续势待发的赛季。
[ 本帖最后由 再见理想 于 2006-8-9 16:0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