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其他] [专题]纪念邓小平逝世10周年 [打印本页]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8:39     标题: [专题]纪念邓小平逝世10周年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 党和全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本贴不含娱乐性,仅为纪念我们尊敬的小平爷爷。
——本贴内容转自新浪专题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20:33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8:42

生平篇


少年邓小平
 
 

出身农民家庭 自小聪颖好学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文明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欢上这个孩子了。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邓文明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希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 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 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非常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非常流利,老先生非常喜欢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非常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可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间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么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今天就别上学了。”邓希贤听了,急忙说:“那可不行,我不能旷课。”说着就要走。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儿子说:“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着路滑摔跟头。”可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希贤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母亲忙问:“你怎么又拿回来了?”他调皮地摸着肚子说:“我一点不饿,中午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儿子舍不得吃,是在为家里节省啊!后来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希贤不但聪明,而且好学,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拔尖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在北山小学他读了4年。

  1915年,邓希贤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文明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邓文明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文明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文明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文明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么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伤心。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么了?”这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伤心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么请医生呀!回到家里,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的,有什么好说的!”

  邓希贤小时候就不信神不信邪。至今在他家乡还流传着一个神堂不神的故事。

  在离邓家大院半里多路的地方有一条石坝,从协兴到广安的路穿石坝而过。在路与坝交汇的地方有两块神道碑,3米多高,1米多宽,矗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据说这两块石碑连同驮碑的石乌龟都有神气,碰不得。

  有一天,希贤和小伙伴们又来到石坝上,他看着两个大石乌龟,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到石龟身上坐一坐多好玩呀!于是他招呼大家说:“咱们爬到乌龟背上怎么样?”小伙伴们都愣住了,从来没敢爬上乌龟背,这个说:“爬石乌龟会肚子痛”,那个说:“得罪了神碑家里要遭灾的!”都不愿意爬。小希贤全不在乎,眉毛一扬,小拳头一攥喊道:“一个石头做的乌龟,有那么大神气?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爬!”说着就蹭蹭地爬上了石龟脑袋上,手舞足蹈地喊起来:“快来呀,好耍得很!”小伙伴们吓得脸都变了色,连连叫他下来,不然要惹祸的。小希贤却若无其事,玩得挺高兴!他用小手拍乌龟脑袋,毫不在乎地说:“惹祸就惹祸,看它把我怎么样!”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好多天过去了。邓希贤的肚子没有疼,他家里也没遭什么灾,小伙伴们才都放了心,原来神龟也不神呀!大家对邓希贤更佩服了。后来,小伙伴们也都跟他爬到石乌龟身上去蹦呀,跳呀,玩得挺开心。邓希贤从小就不迷信,不信神,不信邪。

  邓希贤1915年考入广安高小。1918年考入广安中学,学习不到一年,在父亲邓文明的支持下,进了重庆的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20年8月27日,在他刚满16周岁的时候,从重庆乘船到上海,9月11日从上海乘法国邮船去法国。经过39天的颠簸,于10月19日到达法国的马赛港。

  当时与邓希贤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有82人。他们为什么要去法国呢?在黑暗的旧中国,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许多人看不到光明的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们看到一线曙光。因此,许多知识分子决心出国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法国勤工俭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到法国去不是旅游,是去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学生没有钱,只好坐在货舱里,那里机器轰鸣,到处堆放着货物;味道难闻,苍蝇、臭虫、蚊子使人难以忍受。风平浪静时他们就到甲板上去透透气,就像在监狱里犯人放风一样。望大海,天水一色,海鸥在高空飞翔,遇到风浪时轮船一会儿被掀上浪尖去,一会又跌入浪谷。最厉害的是在印度洋上遇到连续3天风浪。邓希贤不但一点东西吃不下,连苦胆也差一点吐出来。他和82个同伴坚持下来。一路上他们亲眼看到资本主义的繁荣,也看到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邓希贤亲眼看到一些穷苦儿童在轮船上乞讨。有的乘客故意把钱币扔到海里,让穷孩子们潜入海中去把硬币摸上来,他们以此为乐。邓希贤看到这些,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

  邓希贤到法国留学那一年他16岁,从此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探索,就是如何救中国,如何建设中国。这个志向从那时起,就坚定不移。

  到了法国,轮船先到法国南部港口马赛。然后,坐了16个小时的汽车来到法国首都巴黎。在巴黎西郊的中国留学生住地,邓希贤遇到了来自四川的聂荣臻,聂荣臻热心地帮助邓希贤,为他做这做那。后来,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到法国勤工俭学,首先是过语言关,邓希贤和20几个同学进入了法语补习班。

  邓希贤来法国之前,他父亲卖谷卖地给他准备一些钱。他知道这些钱来之不易,花起来格外小心。现在法国国家档案馆还存有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开支细账,其中记载着邓希贤当时每个月的杂支费是18个法郎左右,而其他中国留学生是25个法郎左右。这说明邓希贤非常节省。尽管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邓希贤还是交不起学杂费和食宿费了。学习了5个月他就进了一个钢铁厂打工。运煤、搬钢板,什么都干。一天下来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就这么干,一天才能挣10个法郎。后来邓希贤又在巴黎干过各种零活,在饭馆当过招待,在码头运送货物,在建筑工地搬砖,还做过清洁工,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体验了受压迫剥削的滋味,对资本主义有了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为他以后真正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生平:出国留学




  一九二零年夏,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抱着满腔的热望,他和八九十位同学一起乘轮船赴法(坐的是四等舱,即船上装货的地方),于十月抵达法国马赛。那时邓小平刚满十六岁,在同学中是最年轻的。

  邓小平到法国后,情况同他的愿望相反,大部分时间只是做工,而且是学不到多少技艺的苦力工。到法国后两个月,他去克娄梭钢铁厂做杂工,以后又在巴黎比扬古雷诺工厂当过钳工,在火车上当过司炉.还到饭馆里做工,收入刚够糊口。只有短时间在贝页中学、夏蒂荣中学等校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欧洲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破坏。法国的经济十分萧条,就业格外因难。中国人即使是到那些较好的大工厂去的,工资也只有普通法国工人的一半。邓小平家中已无力寄钱给他,他只能艰难度日。冷酷的现实,使邓小平原来出国留学时的理想化为泡影。但是,一种新的革命思想强烈地吸引了这个年轻人。当时的法国,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广为流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先后接受了马克恩主义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较年长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 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 一九二二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 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一九二四年下半年成为小国共产 党党员,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第二年,他在里昂做工的时候,党组织又委派他担任里昂区党的特派员,领导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 邓小平从十六岁到二十一岁,在法国生活了五年多、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组织有一份油印出版的《赤光》杂志,是帮助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中国同志学习理论的。邓小平既参加编辑.撰写文章,又要刻蜡纸、油印。后来,在欧洲的中国党团员有很多人分批转赴苏联学习。一‘九二六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到了莫斯科。他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这所大学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那时,国内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大批有志青年去中山大学学习。邓小平记得在他们年级中有两个人是最年轻的,一个是冯弗能(冯玉祥长女),一个是蒋经国。

  邓小平在中山大学学习一年。他专心读书,钻研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这时,控制着中国西北地区的国民军领导人冯玉样到了苏联。他正准备参加国民革命、要求派一批中国同志到他的部队工作。邓小平是被选出的二十几个人中的—个。他途经蒙古,穿过沙漠.在一九二七年春回到祖国。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19:12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8:48     标题: 邓小平的革命生涯

回国初期:实践革命 改名邓小平




  邓小平回国时,国共两党的合作已处在走向破裂的前夕、政局动荡他接受党分配的任务,一九二七年三月到西安,在中山军政学校工作。这是他在国内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场所。这所学校隶属于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总部,实际上由刘伯坚等几位共产 党人筹建。邓小平担任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 共党组织书记。这所学校培养出一批有革命觉悟的初级军官和党政工作干部,并向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输送了一 批毕业生,逐步组建了一支出中国共产 党掌握的武装力量。这为后来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陕西渭华起义创造了条件。陕北红军的一些将领,就是从这所学校里出来的。 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国政局发生突变。六月间,冯玉详下令要所有在他部队工作的共产 党员集中到开封.名曰训练,其实是“礼送出境”。邓小平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离开西安转赴当时中 共中央的所在地汉口。

  他到了汉口后,就留在中 共中央工作,担任秘书。这时,国内的政治局势继续恶化。不久,武汉政 府公开反共,严酷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共产 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适应秘密环境,他从这时起改名为邓小平。八月七日,中 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邓小平列席会议。中 共中央秘密迁到上海后,二十三岁的邓小平担任了中央秘书长,主要管理中央机关的文书、机要,交通、财务等工作。 “九二八年中国共产 党在莫斯科召开六大,他作为中 共中央秘书长协助留在国内的李维汉、任弼时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大革命失败 创建红七、八军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 党为了挽救革命,发动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一九二九年夏,刚刚掌握广西军政大权的李明朗、俞作柏酝酿反对蒋介石。中 共中央派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同张云逸、叶季壮等先后前往广西,领导当地党的工作,准备武装起义。这是他独立担负一个地区领导重任的开始。 邓小平到南宁后,化名邓斌,同俞作柏、李明端接洽,并发展革命力量。十月,俞、李公开反蒋失败,邓小平、张云逸把中国共产 党掌握的三支部队拉出南宁,转移列左江右江地区。月底,邓小平被任命为中 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十二月,他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 府,他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次年二月,他又同李明瑞、嵛作豫等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 府,他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同月,邓小平曾秘密回到上海,向中 共中央报告工作。中 共中央决定由李明瑞担任红七、红八两军总指挥,邓小平为政治委员。他们在右江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各级革命政权,使红军发展到七千人,红色区域扩及二十多个县,拥有一百多万人口,成为当时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这时的中 共中央领导发生“左”倾错误。—九三零年十月,中央代表到达广西传达了立三路线,大讲全国革命向潮已经到来,指令红七军(红八军因受挫已并入红七军)立即出动,离开根据地打到柳州、桂林、广州去。邓小平认为要打下这些城市是没有把握的,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多数人主张服从中央代表的指示,他只得随军行动。后来因为部队作战连连受挫,伤亡很大,才不得不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 中央代表离开尼,部队进行了整编。兵力己个足四千人。前委决定部队转向江西、同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会合。一九三一年二月,红七军占领江西祟义县城,前委决定派邓小平赴上海向中 共中央汇报工作。他到上海后写了《七军工作报告》详细叙述了红七军的情况,总结了起义前后。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18:53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8:59

邓小平生平:长征前后




  —九三一年夏,经中 共中央批准,邓小平前往以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达时红军正在进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形势尖锐复杂。不久,邓小平担任了瑞金县委书记。当时,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后方。邓小平到任后,迅速为前一时期经受过冤屈的干部和群众平反,召开了全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局面大为改观。一九三二年冬,他调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领导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工作。半年后,又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

  就在这个时候,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 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一直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临时中央开展了一场对邓、毛、谢、古的斗争。邓小平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派到边远的乐安县属的南村区委托当巡视员。当时的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样、组织部长罗荣桓,对邓小平是了解的,把他调到总政治部当秘书长。不久他又被分配到总政宣传部,负责主编总政机关报《红星》报。 《红星》报先后开辟了十多种副刊和专栏,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小从未中断、被称为“红军党的工作指导员”。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前,邓小平第二次出任中 共中央秘书长,参加了在中国共产 党历史上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到达陕北后,他又陆军东征。东征结束, 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邓小平生平:在抗日战场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为了全民族的利益,经过中国共产 党的努力、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按照双方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邓小平先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不久调一二九师任政治委员,师长是刘伯承。一二九师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太行山古称“天下之脊”,纵贯晋冀豫三省边界,山高势险,易守难攻,在华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在太行山站稳脚跟后,分兵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很快就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报据地。接着,又率部越过平汉铁路,东下冀南平原,开辟了冀南抗日根据地,还先后建立了太岳和冀鲁豫抗日报据地。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日阵营内部情况出现了变化,国民党内一部分顽固派在敌后不断制造磨擦,袭击八路军的驻地,杀害八路军的干部使八路军处于两面受攻的艰险地位。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起,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在这次反共高潮中,国民党第九十七军军长朱怀冰等部向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所在的太行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九四零年三月,刘邓指挥部队,在晋察冀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奋起反击,经过四天战斗,全歼朱怀冰部和其他游杂武装—万余人。这次反共高潮的被击退,使八路军有可能在敌后集中力量对付日本侵略军和建设抗日根据地。同年八月起,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所部三十八个团(未包括地方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进行大小战斗五百二十九次,给了日、伪军很大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一九四一年以后,华北敌后的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这时,日本侵略军将侵华重点转到敌后,在华北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实施三光政策、闪笼政策,到处设立据点。连续不断的“扫荡”,加上连年灾荒,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一九四二年九月,邓小乎兼任中 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彭德怀、刘伯承回延安参加整风后,他于—九四三年十月代理中 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扔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他本着面向敌占区、面向交通线、改进我进的方针,积极主动地开展游击战争,指挥部队粉碎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扫荡”,并领导全区进行建党建军建政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邓小平从实际情况出发.发表厂许多富有创见的文章和讲话,显示了他作为战略家统揽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领导能力。他提出了对敌斗争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策略,制定了从各方面积蓄力量、为战略反攻和战后建国作准备的有远见的方针。他在北方局党校的整风动员会上作报告,对党的领袖毛泽东作了高度的评价,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指出党的事业要以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曾短期回延安三次:一九三八年九月,参加中 共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一九三九年七月,参加中 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八月同卓琳结婚,一九四五年六月,参加中 共七届一中全会(他在中 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邓小平同刘伯承亲密合作,前后共事达十三年。两人感情非常融冶,工作非常协调,“刘邓不可分”被人传为佳话。邓小平这样说过:“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与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里是非常愉快的。”

邓小平生平:决战岁月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想用武力消灭中国共产 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挑起了大规模的内战。在毛深东指挥下,解放区军民奋起还击。这就是在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具有决战意义的解放战争。

  蒋介石在发动全面内战前,一方面同共产 党进行和平谈判,一方面加紧战争准备,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那时,邓小平正但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司令员是刘伯承。晋冀鲁豫解放区宜中原,有乎汉、津浦、同浦三条铁路纵贯其间,正堵住国民党军队向华北、东北解放区进攻的道路,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矛头首先就指向这个地区。

  一九四五年九月,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在晋东南的长治地区进行了著名的上党战9,全歼入解放区腹地的阎锡山部队十三个师、三万五千多人,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接着,移师东进,阻击沿平汉铁路北犯的国民党军队,在邯郸战役中歼敌两个军,争取一个军起义,共消灭国民党军队四万人。这两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大大加强了中国共产 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停战协定的达成起了重要作用。

  一九四六年六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陇海铁路南北开展运动战,大踏步进退,连续作战,进行了陇海、定陶、巨野等九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时,局势依然严重。那时候,国民党军队虽然受到很大削弱、总兵力仍比人民解放 军多出将近一倍.武器装备更占着明显的优势;他们气势汹汹地从山东和陕北这两翼发动重点进攻,力图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 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中国共产 党和毛泽东根据整个战局发展的情况,决心不等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不等人民解放 军在数量上装备上超过对方,立刻内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敌人兵力簿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转入外线作战,直插敌人的战略后方,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从而改变整个战争态势的格局。 根据中 共中央的部署,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下的及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首先担负起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九四七年六月底,刘邓率领十二万大军,以突然的行动,强渡黄河天险,在鲁西南地区,经过二十八天的连续作战,歼敌五万六千余人,打开了南下的通路。接着,出人意料地疾速南进。他们不采取逐城逐地推进的方式,而是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跨过陇海铁路,穿越宽达三十多里、遍地积水淤泥的黄泛区,抢渡沙河、汝河和淮河,以二十多天行程,从几十万敌军前堵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千里跃进到长江北岸、位于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地区。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东慑南京;西遏武汉,南临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统治区,迫使国民党军队调动主力回援。围困大别山地区的敌军增加到三十多旅、约二十万人。而刘邓大军由于连续行军,极度疲劳;部队在南方作战缺少经验;刚到新区,政权还没有建立,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粮食、服装和弹药奇缺。于是,刘伯承率一部分兵“力跳出圈外,向淮西—线展开,扩大根据地。邓小平和中原军区副司令员李先念率领精干队伍在大别山顽强坚持。邓小平激励部队说:一副担子,有重的一头,有轻的一头,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部队和地区就能大量歼灭敌人和深入开展工作,这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再削弱再吃苦也要坚持住。他们与战士同甘共苦,风餐露宿,数日不得一饱。夜以继日地同敌军周旋。他们采取分兵的办法,以纵队或师(旅)为单位,分工包干,消灭敌方保安团队,从事地方工作;而当敌方重兵将要到达时,集中一部分主力,积极、灵活地打击敌人。同时,放手发动群众,向封建地主恶霸进行斗争,组建地方武装和民兵,创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

  国民党军队对大别山地区的重兵轮番“进剿”被粉碎了。刘邓大军同相继南下的陈毅、粟裕和陈赛、谢富治两支野战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牵制吸引了敌人南线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的兵力,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 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一九四八年五月, 中 共中央决定邓小平担任中原局第一书记、中随着辽沈、淮海、平律三大战役的相继发动,解放战争终于进入决定性的阶段。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历时六十五天的淮海战役开始了。淮海战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边境,北自陇海铁路两例,南达淮河。这里是长江的屏障,也是国民党政 府首都南京的大门。济南解放后,国民党政 府收缩兵力,将它在南线所能集中的嫡系精锐部队全都调集徐州地区,先后共有五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的部队八十余万人。中国人民解放 军方面,参战的有中原野战军(后改称第二野战军)七个纵队、华东野战军(后改称第三野战军)十六个纵队和地方部队共六十余万人。支援前线的民工达五百四十余万人。他们用小车、挑子、船只这些工具运送了四亿多斤粮食、一千四百多万斤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这是一场波澜壮阔、规模宏伟的·人民战争。负责淮海前线一切事宜、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 由邓小平担任书记,其他成员是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他们根据中 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和毛泽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及时作出正确的部署。每项作战计划决定后, 邓小平又承担起大量的组织实施和前敌指挥工作。淮海战役中,先后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超过人民解放 军参战部队,在武器装备上更占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在作战指导上采取将敌军的重兵集团多次分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加以歼灭的办法。淮海战役一开始,担任国民党军队第三绥靖区副司令长官的中 共秘密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两个军突然在阵前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穿越他们的防区,迅速切断正由运河以东向徐州靠拢的黄百韧兵团的退路,将它紧紧包围在碾庄地区。接着, 总前委又提出建议,经中央军委批淮,由中原野战军采取果断行动,插入敌人侧后,强行攻占泽涌铁路线上的战略要地——宿县,一举切断徐州同它后方之间的交通,使集结在徐州周围的大量国民党精锐部队顿时陷于孤立,断绝了退路。黄百蹈兵团被歼后,对下一步的行动,总前委建议,首先消灭由豫南远道来援、兵疲粮缺而又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中 共中央军委立即答复“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并指出“情况紧急时, 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中原野战军主力将黄维兵团合围在会河和涡河之间的双堆集地区。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全歼了敌军的这个精锐兵团。接着,华东野战军又一鼓作气全歼了由徐州突围西逃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三个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完全胜利。这样,中国人民解放 军经过六十五天的分阶段作战,终于在淮海战场上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人的巨大战果。毛泽东后来称赞道: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从此, 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南京门户洞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己指日可待了。

  一九四九年四月, 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继续统率第二和第三两支野战军,进行渡江作战。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漫长成线上,百万雄师一举突破国民党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浩浩荡荡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等省广大地区。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渡江作战前夕,邓小平又兼任华东局第一书记,负责接管国民党政 府原来的统治中心——华东地区。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邓小平参加了开国大典。随后,又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途。

邓小平生平:解放西南




  中国的大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以及当时的西康,总面积达二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民党逃离大陆前最后控制的地区。中国人民解放 军对解放西南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方针。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贺龙率第一野战军一个兵团,分南北两路开进,迅速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西南全境,把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最后逐出中国大陆。

  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交通不便,国境线长,民族关系复杂。大陆解放前国民党在这里集结了九十多万军队,散兵游园很多,土匪特务活动猖撅,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社会残破,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期间,担任中 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他同刘伯承、贺龙等在指挥部队坚决追剿土匪顽敌的同时,注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分化原来敌人营垒中一切可能分化的人;谨慎稳妥地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促成了各民族的团结;广泛发动群众,顺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社会改革,加强了各级政权的民主建设,在西南地区创造了稳定的新局面。

  他们迅速着手恢复西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作出了兴修成渝铁路的决定。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四川人民数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邓小平等还担负起领导解放西藏的任务,进行了艰巨的工作。一九五一年西藏和平解放,他们所领导的一支部队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

  邓小平在西南工作还不到三年,那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呈现出大地回春、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05     标题: 开拓新时期

任总书记




  一九五二年七月, 中 共中央调邓小平到中央工作, 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他先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放任过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一九五四年,出任中 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长,还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在中 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五六年九月召开党的八大,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随即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这时他刚满五十二岁,同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朱德、陈云成为中国共产 党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整整当了十年总书记,主持书记处的工作。邓小平后来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忙的就是那个时候。”

  从一九五六年九月到一九六六年五月的近十年, 中国共产 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取得很大的成就,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同时也有过严重失误。邓小平一直处在第一线协助党的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参与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他在许多方面授出过重要的正确主张,如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

  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报告中,深刻地论述了执政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指出党面临新的考验,必须经常警惕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要求全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要健全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避免个人专断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 根据八大提出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一九五七年是建国以来在经济工作方面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但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发展起来。接着出现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总结经验,纠正错误,邓小平和中 共中央许多领导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纠正的措施,制定了应遵循的工作条例。邓小平亲自领导作农村调查,在食堂、供给制等问题上提出了纠正错误的意见。邓小平在纠正过去的错误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在一九六二年指出,生产关系采取什么形式,要看什么形式是群众愿意接受的,是能较快地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在邓小平主持下,还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草案)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一九六二年中 共中央召开有七千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讲话。他针对前几年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他提出对过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干部要甄别平反,部分错的部分平反,完全错的完全平反。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代表中央书记处作了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 邓小平担任总书记期间,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各国党的领导人广泛接触。他曾多次率代表团去莫斯科同赫鲁晓夫等进行谈判,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

十年危艰




  毛泽东领导和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国引入歧途。以林彪、江青为首的一帮野心家阴谋家利用它进行篡党夺权,使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人民遭受空前沿劫。邓小平在十年动乱中两次被打倒,经历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艰难、最曲折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斗争的矛头很快就集中到刘少奇、邓小平身上。一九六六年八月中 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豁——我的一张大字报》,随后刘少奇和邓小平就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邓小平被扣上“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的帽子,亲属也受到株连,正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的大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 一九六九年十月,林彪为篡党夺权而发布“第一个号令”后,邓小平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这时,他已经被撤销一切职务,每天上午被押送到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半天。邓小平干的是钳工活,这是他年轻时在法国就学过的,虽时隔多年,但干起来还是那样熟练。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只有他和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三人相依为命,年龄加起来有二百多岁。那时革职又常患病。于是,清扫拖地、劈柴砸煤之类的事都由邓小平来做。邓朴方致残后无人照料,经三位老人一再要求,把他接到了身边, 邓小平每天为他擦澡翻身。 邓小平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他在深深地思考着,度过了三个艰难的春秋。

  林彪的反革命政变阴谋失败和自我爆炸导致了邓小平的复出。毛泽东一、九七二年开始有意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在周恩来支持下,邓小平于一九七三年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一九七四年他代表中国政 府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 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论断。周思来因病住院后,他在一九七五年一月担任中 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 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

  江青对邓小平重新工作,一开始就进行阻挠。到了—九七五年,“四人帮”同邓小平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邓小平力挽狂澜,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他斩钉磁铁地说:“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他根据当时形势,要求做到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的这种坚强的决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组。全面整顿在短时间内就收到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当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毛泽东对他的工作是支持的:但是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文发动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国因而再度陷入混乱。 “四人帮”又乘机诬陷,以“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的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邓小平。邓小平再一次被错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全国继续笼罩在—片阴云之中。

开拓新时期




  一九七六年。是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却的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十月,在中 共中央的领导下,”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长达十年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

  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要从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中摆脱出来,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整个国家百废待兴,问题堆积如山;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需要重新恢复和发展。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应该走怎样的一条路这是亿万人民十分关切的大问题。

  新的时期。新的任务,需要有新的领导人物。邓小平由于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历史功勋,由于他对“四人帮”的坚决斗争和在动乱中主持全面整顿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巨大的威望。在全国人民的殷切期待中,在叶剑英等的积极推动下,一九七七年七月,中 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原来担任的中 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 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一九七八年三月,平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

  十年动乱带来的深重灾难,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左”的错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拨乱反正。·邓小平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他一出来工作,立刻表现出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他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下手。他明确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反对“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观点,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俩化的局面被冲破。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这是一次伴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种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先导。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的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 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在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邓小平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意义,指出我们过去搞革命靠的是实事求是,现在搞建设也要靠实事求是。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他——再强调:一定要一心一意、不受任何干扰、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从而开辟了走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的方向,邓小平在一九七九年三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他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 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接着,邓小平又提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现在解决组织路线问题已经提到我们议事日程上来了。他特别抓紧由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着手解决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问题,实行新老合作和交替,改变领导职务终身制,逐步实现干部队伍的梯级结构。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一系列的拨乱反正,使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后的一片混乱中,重新理出头绪,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这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改革开放必需的前提。

  在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的过程中.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在一部分人中间曾产生过思想混乱。邓小平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火问题的决议》,在一九八一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这个决议在坚决否定“文化大革命”及其指导思想的错误的同.时,全面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他的功绩是第一位、过失足第二位的,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作为集体智慧结晶、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提出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这对于统一全党思想,维护团结,稳定政治局势,是至关重要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进展的基础上,一九八二年九月举行了中国共产 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总结中国长期的历史经验,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对这个问题,中国共产 党已经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说明: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 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后来邓小平说:“最近总理概括了我们的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概括得很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

  在中国,正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得最早最多最深刻的是邓小平一样,对改革开放搞活讲得最早最多最深刻的也是邓小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一直倡导改革。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国家,因此,三中全会后首先抓住农村改革,从四川、安徽两省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到全国,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三年之内迅速见效,初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并且使星罗棋布的乡镇企业奇迹般地迅速发展起来。接着,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达比农村要复杂得多,所以邓小平主张既勇于探索又要细心谨慎。他提出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亲自到深圳等经济特区去视察,肯定理立经济特区的政策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他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吸收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帮助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主张适当发展个体经济,作为占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他主张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因为辛勤努力而生活先好起来, 以带动其他人,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广大群众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最近,邓小平又一再强调:要大胆搞改革、开放,改革的步子要加快。 邓小平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零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至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实现了这个宏伟目标。不但可以给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子,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邓小平又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早在一九八零年八月,他在中 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他一再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一九八六年以来,他又着重强调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他为政治体制改革规定的目的是:增强整个国家体制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一九八七年十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 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采取坚决、审慎的方针,有领导有秩序地逐步展开,尽可能平稳地推进。

  邓小平很早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广大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十分重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 党自身的建设,认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要求搞好整党,做到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邓小平是站在时代前列指导中国改革的人物。 十—‘届三中全会后,他先后担任中 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上任等职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邓小平对许多关键问题的决策指出了方向,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为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深化改革,是当今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题。

  搞改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一九八六年底,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曾一度泛滥起来,少数人煽动闹事,主张全盘西化,打着拥护开放、改革的旗帜,想把中国引导到搞资本主义。邓小平迅速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他指出,一旦中国稿资本主义,中国就成为一个乱的社会,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局势迅速稳定了下来,问题顺利地得到解决。邓小平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认为应该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但过去主要的错误是“左”,现在最大的危险还是“左”。“左”的、僵化的东西根子很深,在社会上已形成一个习惯势力,在制定和实行具体政策的时候习惯的东西就起作用。他认为,为了深化改革,要继续克服僵化思想的影响,反对僵化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都是长期的,要贯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

  为着解决台湾、香港、澳门的问题,以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一九八四年开始,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先后得到解决。台湾问题也可以用这个办法解决。对国际上解决类似问题,这也是一个出路。“一国两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邓小平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成功范例。 邓小平是一位有世界限光的国际活动家。多年来,他以充洒的精力进行外事活动,繁忙地接见外国来宾,也出访过不少国家,努力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他主持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站在第三世界人民一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认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中国能够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邓小平有许多重要的著作,已经出版的有《邓小平文选》 (一九七五一一九八二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其外文版书名为《论当代中国基本问题》)、《邓小同志重要谈话》 (一九八七年二月一七月),在国内外广泛传播。作为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他继续在为党和国家的大事操劳、掌舵;同时尽量让年轻一些的同志多挑担子, 自己只做他认为最必要的事情。同他会见过的国内外人士,无不称赞他虽届八十多岁高龄,却仍然身体强健、思路敏捷。他说:“我能游泳,证明我身体还行。我打桥牌,证明我脑筋还清楚。”的确,每当暑天他都要到渤海或黄海之滨去劈波斩浪,畅游大海。他在工余之暇喜欢打桥牌,在娱乐中得到休息。他说他的出国访问任务已经完成了。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时能到香港去看看。 邓小平历来强调:逐步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战略问题。他坚决主张废除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并在这方面起了表率作用。在党的十三大和一中全会上,他从党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退了出来,只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但是, 由于他的威望和智慧,他必将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11     标题: 晚年邓小平

1992:小平南巡讲话






  1992年12月,邓小平被英国《金融时报》推选为“1992年风云人物”。这份殊荣之所以授予邓小平,是因为他已88岁高龄,而且没担任任何正式职务,但却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金融时报》说,今年1月,邓小平亲自到华南创建的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它还说:“邓小平赞扬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主张加快发展速度,结果使全国出现经济繁荣局面,几乎可以肯定,中国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是历年来最快的。”

  “南巡讲话”是《邓小平文选》的最后一篇,也被党史专家评价为邓小平理论的最高概括和总结。


邓小平故乡广安,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激励国人



  南巡一路讲话不停

  1992年,邓小平已经宣布退休两年了。但就在这时,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国家前进的步伐有可能慢下来。

  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的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到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对有关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理论做了系统阐述。

  一向寡言的邓小平,到了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几乎没有停止过讲话。最激动的一次,从深圳坐船到珠海一个小时,他整整讲了一个钟头。

  官方文献记载: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登上深圳国贸大厦五十三层俯瞰深圳市容。指出:我们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有了这一步,再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有希望,我们时间不多呀!

  1月23日从蛇口港乘快艇抵达珠海。离开深圳前再次叮嘱市委负责人:你们要搞得快一点。

  1月25日,视察珠海亚洲仿真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在听取情况介绍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你认为站得住脚吗?我相信这是正确的。

  1月29日,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

  1992年2月28日,中 共中央将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期间的谈话要点作为中央1992年第二号文件下发,要求尽快逐级传达到全体党员干部。

  南巡讲话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根据这一标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本质问题解决后,计划和市场的优劣问题也有了明确答案:“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解开姓“社”姓“资”的死扣。

  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在政治报告中主要依据南巡讲话,从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5年后的十五大,将这一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进中 共党章,成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的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此不可逆转。1999年,邓小平理论被写进宪法。

  1992后的中国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介绍,十四大以前,我国商品的市场度,以价格放开不放开为标志,以商品的价值量计算,大概只到一半左右;十四大以后不长的时间里,消费品95%进了市场,生产资料85%左右进了市场,基本解决了商品市场的问题。

  南巡讲话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直接催生了中国的知识经济,使学者、专家成为高收入者,彻底扭转了延安整风以来知识分子被打压的局面。

  关于留学生“都可以回来”的表态,促使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诞生一个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知识精英阶层——“海归派”。

  门户网站网易的创始人,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丁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考上研究生后,最后还是放弃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处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下,我觉得机会很多,不如到社会上闯一闯。

  南巡过后,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下海经商也随之风起云涌。一批批人从体制内移身商海。这些人后来被归为“92派”。

  邓小平南巡讲话时说:“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数字显示,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当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8%。此后,中国保持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一称号,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万亿人民币,约合1.08万亿美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信报记者刘易/整理

  Photocome/供图

晚年邓小平的天伦之乐






  自从1994年春节以后,邓小平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了。境外的媒体至少一百次说他“病危”,他却在京城里自己那个四方形的院落中,过得既舒适又洒脱。1997年2月,邓小平病危。这一次,境外的媒体没有谁说什么。



1984年8月邓小平80寿辰




  1984年8月,邓小平80寿辰,亲友们特意为他定制了一个精美的大蛋糕,祝愿他健康长寿。为感谢大家的盛情,邓小平连饮数杯茅台酒,举座动容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16     标题: 邓小平理论研究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时说: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19:20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21

理论太枯燥,不适合在浆糊发表。

以下简单列出几大主要理论,有兴趣者看政治书吧。

邓小平的政治理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国两制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的外交理论

·中国的对外政策

·邓小平的独立自主思想

·中国永远不允许别国干涉内政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

·发展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

·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

·增进中印友谊,加强南南合作

邓小平的军事理论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革命军队

·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

·军队整顿的任务

邓小平人权思想

·人民:邓小平人权思想的立足点

·共同富裕:邓小平人权思想的基石

·独立与民主:邓小平人权思想的主题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19:34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29

邓小平经典话语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们。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如果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纠正极左就会变成纠正马列主义,纠正社会主义。
·发展就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 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
·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33     标题: 语录手记篇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最感动我们并对我们启示最深的一句话。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回眸小平的一生,可以用“波澜壮阔”、“矢志不移”这8个字来形容。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和中国人民。他的言行充分证明了他的确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35     标题: 语录篇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思想更解放些 改革步子更快些

·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40     标题: 邓小平手迹篇


为“希望工程”题词 1990年9月5日


邓小平题词


为《光明日报》编辑部出版的一本真理标准讨论纪念文集题词 1988年5月11日


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发行题词 1985年3月


为《经济参考》题词 1984年9月19日


为学习雷锋题词 1963年


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1984年1月26日


为南京路上好八连题词 1963年6月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19:42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45     标题: 影音再现邓小平

  邓小平酷爱游泳,特别喜欢在大海中游泳。1989年9月16日,他对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股气势。”

  1983年夏天,邓小平已近八十高龄。他在东北和华北一些地区视察工作之后,来到了大连棒槌岛。在岛上的七天时间里,除了一天因海上漂浮油污没有下海外,每天上午他都投身大海,与风浪为伍。

  1992年的夏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北戴河。但是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医疗小组决定不让他下海了。邓小平坐在海边深情地看着大海。每天早晨起来,他最关心的是,天气怎么样,风力多大,水温多高,海浪大不大。他太向往大海了。后来,经过医疗小组研究批准,邓小平终于可以下海游泳了。这一年夏天在北戴河,他一共下海游了八次,每次大约45分钟。这是他一生中最后在大海中游泳。

  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向大海,他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48     标题: 关于邓小平的电影

《邓小平·1928》



  《邓小平在1928》是为纪念伟人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由中影集团和上影集团组织精兵强将、投入巨资联合发行的一部影片。该片改编自著名作家谷白的同名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不仅成功地运用惊险片的拍摄手法再现了小平当年革命风采,还动人地描绘了他与第一任妻子张锡媛之间的浪漫爱情。

  其中,饰演邓小平的是青年特型演员安荣生,这位让人略感陌生的青年演员,其实已经在《相伴永远》《日出东方》《长征》《红岸──邓小平在1929》等影视剧中出演过青年时期的邓小平,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百色起义》



  在影片《百色起义》中,八一电影制片厂特型演员卢奇第一次出演了“青年邓小平”的形象 ,提到“第一次”的感觉,卢奇还记忆犹新:“当时陈家林导演兵分几路在全国选演员。他说重点在四川,因为小平是四川人。我当时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工作,老家又在重庆,就有了这么一个机会作候选人……《百色起义》主要写青年时期的邓小平,给他的机会多、展示的空间大。我演起来就很过瘾。”本片不仅让卢奇荣获了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而且他从此与“小平结缘”一发而不可收,在银幕上先后塑造了30余个不同时期的“邓小平”。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影片《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第四代导演”杨光远的代表作,拍摄这部影片时,杨导已经是一位67岁的老人,谈到创作感受,他说:“解放战争的影片已拍摄过多部,要出新、创新,必须另辟蹊径。这部影片就是采取‘人’与‘史’并重的创作路子,把战役进程的叙事推向后景,将镜头的焦点对准‘人’。影片以生动的细节、逼真的历史氛围刻画了邓小平等在大进军中人物形象。”该片以借战争思考历史、借战争思考人性为主要特点,并未展示太多的战争场面,而是在沉重、深刻的氛围里,充分展现了邓小平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雄才大略和崇高品格。影片由此获得了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评委会特别奖;1997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优秀导演奖和优秀电影技术奖。

《邓小平》



  影片《邓小平》,2003年2月筹备、制作长达十年之久的史诗巨片《邓小平》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导演丁荫楠谈到影片的创作感触良多:“想在一部短短两小时的影片里概括邓小平光辉伟大的一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电影要让观众得到的是感性的、活灵活现的、鲜明而能触摸得到的、富有性格魅力的邓小平!《邓小平》吸引观众不是靠悬念,而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在风浪中搏击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主演卢奇:“每演一部片子都有一次新的感受和体会,尤其是这次体会更深刻,饰演邓小平同志已经不再是一个演员在塑造角色。在拍摄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从而带给自己强烈的心灵震撼。”

《挺进中原》



  影片《挺进中原》 ,摄制于1979年、展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区、揭开战略大反攻序幕,1947年,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在鲁西南歼敌九个半旅,继续向大别山挺进。敌军长白建业三次电呈蒋介石欲与我军决战,他分兵两路在汝河两岸北追南截。为了争取时间,我军决定炸掉过河时极为累赘的大炮。太行旅炮团团长周大明不明战略意图拒绝炸炮,被旅长方军撤职。一夜血战,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与当地游击队会师,建立了人民政权,军中一个叫来弟的姑娘当上了方家坪的区长。方军找到了分别15年的母亲,得知妻子已死于白匪手中,女儿红伢也被反动派抓去卖了。白建业下令封山。企图在冬季把我军困死在大别山上。在刘邓首长的带动下,我军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在大别山扎下根来,周大明在方军的批评指导下,逐步理解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19:52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19:55     标题: 关于邓小平的电视片

视频:DVD十集大型文献艺术片《世纪小平》



  邓小平--这个让中国人心灵燃烧的名字

  是他以非凡的睿智、一腔的热忱和坚毅的品格,带着我们走出浩劫,摆脱束缚,“摸着石头过河”,踏出一条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富民强国之路。又在人生的最后历程中,不遗余力扶持他的继承者,从而使中国走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2004年--我们将迎来他的百年诞辰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应当怎样纪念这位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一代伟人?应当为这位仍然活在我们心中的“人民之子”过一个怎样的百岁生日?

[quote]点击收看大型文献艺术片《世纪小平》宽带视频
[/quote]

电视剧《邓小平在1950》



  剧情简介:

  1949年底,大西南全境解放,起义投诚的国民党残兵败将多达90万待整编。时任***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领导人,审时度势,决定争取沈辉等高级将领,派分区司令员丁先开做沈辉的工作。在邓小平与彭德怀的不懈努力下,感动了沈辉,弃暗投明,共歼顽敌,稳定了大西南的政治局面。

  本片成功塑造了邓小平、刘伯承同志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他们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魅力风采。

电视专题片《小平十章》



[quote]组图:10集电视专题片《小平十章》精彩图片
[/quote]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19:59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20:03     标题: 关于邓小平的歌曲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quote]点击收听《春天的故事》
[/quote]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20:07     标题: 关于邓小平的书籍

《我的父亲邓小平》



  2004年8月22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书缅怀伟人!
  这套书对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和邓林所著《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适当压缩了文字,增加了图片。同时,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邓小平的主要经历,也适当地以重大事件为线索,简要地补充了部分文字,并配之以相应图片。
[quote]《我的父亲邓小平》
[/quote]

《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年,邓小平再次南行,这次事先没有张扬的南行,是邓小平的最后一次南行。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对这次南行做了详细的记录。作者田炳信以资深新闻记者的身份亲历了这段历史,为了追求历史真实,他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对亲历这段历史的人作了大量深入的访谈,以此对这次影响深远的事件做全景式的展示和最权威的历史记录。
[quote]《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
[/quote]

《世纪小平》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十集电视文献片《世纪小平》即将在全国近百家电视台同期播放。该文献片的同名书《世纪小平》也同时出版。本书用十个篇章再现了邓小平深谋远虑、虚怀若谷的伟人风采,并着重揭示了邓小平的个性魅力和情感世界,一个又一个的侧面展示和细节描述,让人们了解,在毛泽东之后,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邓小平,他为什么能够在73岁的高龄带领中国走出困境,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quote]《世纪小平》
[/quote]

《邓小平爷爷的童年》



  讲述了邓小平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从出生到进入私塾发蒙读书;从乡场上的北山初等小学堂、广安县高等小学堂再到广安县中学堂;直到15岁那年从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毕业后,沿着长江走出四川,走出国门,去往法兰西寻找救国救民的梦想……村庄、田野、山岗、河流、桑园,还有四季的风雨,风起云涌的年代,都见证了一代伟人早年在家乡所留下的那一串串艰辛和坚实的小脚印。
[quote]《邓小平爷爷的童年》
[/quote]

《小平您好》



  单纯的怀念会使人苍老,新的解读会让历史和伟人更加鲜活。以邓小平的经历和历史风云为背景,通过细节来叙述他的个性风采和情感世界——
  他怎样面对自己三落三起的坎坷人生;他为什么总有乐观通达的心境;毛泽东是怎样称赞他的才干和品格的;他的务实本色意味着什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怎样敢冒风险、果断决策;他看大局、抓大事的战略胆识从何而来;为什么他晚年总有一颗面向未来的年轻胸怀……
[quote]《小平您好》
[/quote]

《七千人大会始末》



  1962年1月11日-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地委、县委、重要厂矿党委及军队的负责干部参加,共七千多人。这是中国共产 党成立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人们习惯地称其为“七千人大会”。
  召开一个七千多人的中央工作会议,规模之大,在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至今也是没有过的。况且是在国家财政极端困难,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召开这样一个大会,决不是一件轻易决定的事情。一般说来,极其特殊的现象,其背后必定有极不普通的原因。那么,七千人大会的背后是些什么情况呢?
[quote]《七千人大会始末》
[/quote]

《走近中国高层政要》



  在老百姓的眼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位高权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神秘而极富传奇色彩,一直是平民百姓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作者以新闻记者的独特视角,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面对面地采访了十六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quote]《走近中国高层政要》
[/quote]

《1979-2000深圳观察》



  《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以年为经,逐年解读、分析、还原了深圳以与数千个臃肿老迈的内地城市决裂的方式,睥睨孤行,为我们国家、民族的改革浴血探路的那段“忽而风光绝顶,忽如覆巢危卵”的历史。
  陈宏自称是一位民间学者,先以写高层内参成名,近年来潜心于中国城市改革史研究。他用6年的时间叩访了154名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的亲历者,立誓以个体的身份和民间的视角“解密深圳二十年命运的六大关键时刻、深圳‘十大风波’的真相与隐衷、深圳一千万人为改革生为改革死的苦痛尊严”。
[quote]《1979-2000深圳观察》
[/quote]

《工业学大庆始末》



  大庆是毛泽东亲手树起的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40年前,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随后,工业学大庆运动便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共和国历史上,工业学大庆运动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涉及人数众多,对于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至深、至广。
  本书首次系统梳理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来龙去脉,讴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分忧的大庆精神,总结了依靠群众运动推动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大庆精神等问题。有大量一手资料,有独立核心研究成果,有个性鲜明的表述结构。
[quote]《工业学大庆始末》
[/quote]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20:19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20:24

图片集锦


 
 
 
解放前的邓小平
 
 


解放前的邓小平


百色起义时的邓小平


邓小平与战友在陕西


抗日战争初期邓小平


邓小平与129师领导人


抗战胜利时的邓小平


邓小平刘伯承两家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


五人总前委合影


邓小平在前线部署渡江作战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21:43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20:25     标题: 解放初期的邓小平


邓小平任政务院副总理


邓小平在颐和园散步


邓小平和陈云


邓小平出席体育大会


邓小平一家在云南


邓小平和彭真


邓小平在北京西郊机场


邓小平和周恩来


邓小平赴莫斯科谈判


邓小平观看部队表演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21:50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20:25     标题: 改革开放中的邓小平


邓小平与叶剑英


***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


邓小平和廖承志


中国成立35周年盛典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里根


邓小平会见基辛格


邓小平宣布裁军


邓小平会见人大代表


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22:11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20:25     标题: 晚年邓小平


邓小平同参加军委扩大会议


给小孙子讲故事


爷孙乐


给小孙子发糖和点心


流露深情


童心未泯


邓小平和孙女


邓小平和孙儿一起


邓小平和孙女羊羊


邓小平和孙儿吹蒲公英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22:17 编辑 ]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0 20:26

OVER

[ 本帖最后由 keith 于 2007-2-20 22:17 编辑 ]
作者: 出云隐者    时间: 2007-2-20 21:43

我跟一个吧。。


北大81级生物系。。
作者: kamenbz    时间: 2007-2-21 01:48

国家有今天全靠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啊
作者: ~☆Sex→色情永恒    时间: 2007-2-21 23:22

哎~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有现在都靠他们那一代啊,后几代的没像他们这么拼的,可惜啊,没见香港回归就去了,也算是人的遗憾吧
作者: ~☆Sex→色情永恒    时间: 2007-2-21 23:25

我草,这种帖居然才25楼……人心那%……
作者: NEIBOY    时间: 2007-2-21 23:52

汗,小马..辛苦你了





不过推广小平...

感觉怪怪的
作者: keith    时间: 2007-2-22 00:07

厄,如果一定要说推广的是什么,那应该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吧。
作者: onizuga    时间: 2007-2-24 13:45

靠 还有这么狗腿的帖子 要是毛泽东还不错
邓小平?  恐怕还不够格!
作者: 下坠    时间: 2007-2-24 18:53

世道变了,速度越来越快了..
作者: 81303605    时间: 2007-2-27 15:45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这句话本意好的,却被人误解了`唉!
作者: 九月的秋凉    时间: 2007-2-28 12:44

老邓去世那年俺高二,经历了人生的短暂初恋,2月13~2月23。

记得他应该是2月17日过世的,那天全校都站在大操场上看追悼会,好象站了大半天。当时还有几个高三的人昏倒被送医务室。估计是高考复习的太累=。=那天,到处都是“小平,走好”的标语。

第二年十五大召开,红宝书一本,把邓理作为一种理论。我高考的时候,十五大报告被迫背的滚瓜烂熟。大学考邓理的时候,没复习都考了个90多分。。。。。

却仍记得89年的事。俺读小学,电视、报纸都有报导,说了很多子弟兵被暴徒袭击至死的事例,还说暴徒使用汽油弹,那些死去的士兵被标榜,报纸上说“谁是最可爱的人”。长大以后才又知道,当年天安门广场的鲜血用高压水泵冲了三天,都没冲干净。才知道那一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发配到遥远的边疆或偏远乡下。谁是谁非已经不好再去深究。
老邓过世起,新闻联播开始延长时间。有了一就开始有二,到法X功的时候继续延长。。。从那以后再也不看新闻联播。

有些时候,对一个人的评价,今朝莫说今朝事,是非留与后人说。
作者: 一条非    时间: 2007-2-28 13:47

原帖由 onizuga 于 2007-2-24 13:45 发表
靠 还有这么狗腿的帖子 要是毛泽东还不错
邓小平?  恐怕还不够格!

邓小平在国人心中的地位绝对不比毛泽东低
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没有邓小平,我看你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上网呢




欢迎光临 浆糊论坛-RO小站 (http://bbs.rohome.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