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05赛季F1运动技术规则 [打印本页]

作者: 奶油水果慕斯    时间: 2005-3-9 12:17     标题: 2005赛季F1运动技术规则

2005赛季F1运动技术规则系列(1):排位赛
2005赛季国际汽联推出了很多新的运动和技术规则,为了让大家对这些细节有更深的了解,新浪F1将分别就排位赛、轮胎、引擎、空气动力学以及赛车技术规定加以详细介绍。

  排位赛

  113) 新赛季排位赛依旧分两轮进行,时间分别是比赛日前一天(通常为周六)的下午13:00(北美的两站比赛时间为12:00)和正赛前四小时。两轮排位赛都采取单圈计时的方法,具体出发次序如下:

  -首轮排位赛车手次序将按照上站比赛名次确定,第一名最后一位发车,以此类推,上站比赛没完成赛事的车手则根据退出时跑了多少圈计算,完成的圈数越多发车次序就越晚。新赛季第一站比赛则依据去年最后一场大奖赛的名次来定,对那些新车手,他们的发车次序由自己的号数决定。

  -第二轮排位赛车手发车次序将按照首轮排位赛成绩而定,成绩最好的最后发车,如果有两位或更多的车手成绩相同,或者多位车手首轮排位赛没有成绩,那么他们的发车次序将和首轮排位赛发车次序一致。

  两轮排位赛都将遵守以下规则:

  a) 每位车手都有一分钟的时间用来进入赛道,修理站入口这时会显示绿灯。

   除第5、10和15位发车车手外,其他位次车手在开始计时后,修理站入口绿灯亮,接下来出场的车手将有一分钟的时间用来进入赛道。

  c) 第6、11和16位出场的车手在前一位车手完成计时后将有两分钟的时间用来进入赛道。

  d) 车手如果没能成功在规定时间内进入赛道,他将不能再参加当轮排位赛。这种情况下,接下来出场的车手(除第6、11和16外)将在两分钟后才能看到绿灯。如果第5、10、15位车手没能在规定时间内进入赛道,那么接下来出场的车手将在前一位车手回到修理站入口后两分钟见到绿灯。

  e) 如果赛车因故停在赛道上,通常情况下此时赛道工作人员会出示红旗,车手将不能完成当轮排位赛。不过要是因特殊原因必须停车的话,那下一位出场的车手将在停车信号出现五分钟后看到绿灯。这种情况下,没能完成单圈计时的车手会再给一次机会。

  如果赛车停在了一个安全的位置,或者可以被迅速移走不至于影响其他车手出场比赛,那样的话排位赛将继续进行,这些情况包括:

  -若赛车(除第5、10和15位出场车手)在退出赛道时停下来,下一个出场的车手将在两分钟后看到绿灯。

  -若第5、10、15位出场车手的赛车在退出赛道时停下来, 那么接下来出场的车手将在前一位车手回到修理站入口后两分钟见到绿灯。

  -若第5、10、15位出场车手的赛车在计时圈中停下来,那么接下来出场的车手将在两分钟后见到绿灯。

  f) 如果车手在完成三圈前回到修理站入口:

  -若赛车(除第5、10和15位出场车手)在退出那一圈结束后回到修理站入口,下一个出场的车手将在30秒后看到绿灯。

  -若第5、10、15位出场车手在退出那一圈结束后回到修理站入口, 下一个出场的车手将在前一位车手回到修理站入口后两分钟见到绿灯。

  -若第5、10、15位出场车手在结束计时圈后回到修理站入口, 下一个出场的车手将在两分钟后见到绿灯。

  114) 此外,排位赛期间,如果赛事典礼官认为有车手故意停在赛道上或者以任何方式阻止其他车手,此车手的成绩将被取消。

  注:每轮排位赛车手将跑三圈,第一圈是热身,第二圈是计时圈,从车手全速冲过第一圈的终点线开始,第三圈是指车手冲过第二圈的终点线后退出的那一圈,车手也可以选择在计时圈后直接回到修理站。
作者: 奶油水果慕斯    时间: 2005-3-9 12:24

2005赛季F1运动技术规则系列(2):轮胎篇
轮胎

  73) 轮胎供应细则

  a) 任何希望给F1车队提供轮胎的公司必须提前一年时间(不迟于前一年的1月1日)通知国际汽联他们的意愿。

   轮胎公司必须接受以下条款:

  -若整个大奖赛只有一家轮胎供应商,这家公司必须为所有参赛车队提供轮胎;

  -若整个大奖赛有两家轮胎供应商,两家公司都要有为60%参赛车队供应轮胎的准备;

  -若整个大奖赛有三家或更多的轮胎供应商,每家都要有为40%参赛车队供应轮胎的准备;

  -每家轮胎供应商必须要在每站比赛保证供应不超过两种规格的干轮胎,每种轮胎成分要保证均质,除加热轮胎外,任何对轮胎的处理都被视为改变了轮胎的规格;

  -每家轮胎供应商必须要在每站比赛保证供应不超过一种规格的湿轮胎,轮胎成分要保证均质;

  -每家轮胎供应商必须要在每站比赛保证供应不超过一种规格的极端天气用轮胎,轮胎成分要保证均质;

  -如果出于安全考虑,国际汽联认为必须降低轮胎的抓地力,这种情况下轮胎供应商可以提出应对措施,若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国际汽联可以明确规定前轮胎和后轮胎的接触面积。

  74) 轮胎数量和类型限制

  a) 大奖赛期间,车手不允许使用超过四套干轮胎、四套湿轮胎以及三套极端天气用轮胎。

  如果大奖赛期间需要更换车手,那么新车手必须继续使用分配给原车手的轮胎。

  车手们可以在首日的自由练习赛中使用四套干轮胎中的两套不同规格的轮胎。

  每套轮胎应由两只前轮胎和两只后轮胎组成。

  大奖赛第二日8:00前(北美两站比赛为7:00)车手们要指定以后的自由练习赛、排位赛和正赛所用轮胎。如果首日两轮自由练习都是湿滑路况,那么车手们可以推迟到12:00(北美两站比赛为11:00)做出决定。

  除非天气原因需要使用湿轮胎或极端天气用轮胎外,车手们必须用尚未使用的那一套干轮胎来完成两轮排位赛及正赛。除因安全原因必须更换轮胎外,正赛中只有在爆胎和轮胎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可以换轮胎,而且车队不可以利用换轮胎时机给赛车加油。

   所有干轮胎的凹槽线必须严格以轮轴为中心呈圆周分布。

  c) 新前轮胎(干式)的4个凹槽要满足:

  -沿轮胎面中心对称分布

  -接触表面至少有14mm宽,凹陷部分宽度可以逐步缩小,最低处可以降至10mm

  -最低表面至少有2.5mm深

  -中心接触面50mm(+/- 1.0mm)宽

  前轮胎接触面宽度不得超过270mm。

  d) 新后轮胎(干式)的4个凹槽要满足:

  -沿轮胎面中心对称分布

  -接触表面至少有14mm宽,凹陷部分宽度可以逐步缩小,最低处可以降至10mm

  -最低表面至少有2.5mm深

  -中心接触面50mm(+/- 1.0mm)宽

  c)和d)中所有数据的测量都是在轮胎已经安装在轮子上并且充气到1.4大气压下进行的。

  e) 湿规格轮胎是专门设计用在湿滑赛道的。

  用于前轮的新湿轮胎的接触面积不得超过280平方厘米,用于后轮的新湿轮胎接触面积则不得超过440平方厘米。前轮胎接触面积的测量是任取一个200mm x 200mm的平面进行的,后轮胎列出面积的测量则是选取一个250mm x 250mm的平面,根据规定,平面上任何深度小于2.5mm的空面积都计入接触面积。

  每站比赛前,轮胎生产商都要提供每种类型用于比赛的湿轮胎的图纸和技术细节。

  f) 极端天气用轮胎是专门设计用在湿滑赛道的。

  用于前轮的极端天气用轮胎的接触面积不得超过240平方厘米,用于后轮的新湿轮胎接触面积则不得超过375平方厘米。前轮胎接触面积的测量是任取一个200mm x 200mm的平面进行的,后轮胎列出面积的测量则是选取一个250mm x 250mm的平面,根据规定,平面上任何深度小于5.0mm的空面积都计入接触面积。

  每站比赛前,轮胎生产商都要提供每种类型用于比赛的极端天气用轮胎的图纸和技术细节。

  g) 首轮排位赛之前,只有在竞赛总监宣布赛道湿滑的情况下车手们才能使用湿式或者极端天气用轮胎。

  h) 轮胎规格将由国际汽联在前一个赛季9月1日之前确定,一旦国际汽联公布轮胎规格,整个赛季期间没有F1委员会的同意轮胎规格不得改变。

  75) 轮胎控制

  a) 所有轮胎的外缘在大奖赛期间都必须打上特别的辨别印记。

   除不可抗拒原因(必须为赛事委员会允许)外,任何要用在大奖赛上的轮胎都要交给国际汽联技术代表检查。

  c) 任何时候车队要使用备用轮胎都要得到国际汽联技术代表的许可,备用轮胎由技术代表从车队的轮胎供应商带来的轮胎指定。

  d) 车手希望用一只未用过的轮胎替换另一只未用过的轮胎必须把两只轮胎都让国际汽联技术代表过目。

  e) 车手在赛事期间使用未经正确注明的轮胎可能导致其排位赛成绩被取消或者被排除在正赛之外。

  f) 加热轮胎只能用电阻式加热覆盖物。

  76) 轮胎磨损

  F1大奖赛只允许使用有凹槽轮胎,如果轮胎磨损或者凹槽以被磨平的情况下有助于提高赛车性能,国际汽联保留在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法测量剩余凹槽深度的权利。
作者: 奶油水果慕斯    时间: 2005-3-9 12:24

2005赛季F1运动技术规则系列(3):备用车和引擎
备用车和引擎

  82) 根据第85条款的规定,车手们可以在自由练习和正赛中使用几部赛车,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a) 大奖赛期间车手在任何时候不得有超过四部赛车可以选择使用;

   每轮自由练习赛车手不得有超过两部赛车可以选择使用(条款112a和,若有第三车手,该车手将服从第58条款的规定;

  c) 排位赛中车手不得有超过三部赛车可以选择使用,而在第一轮排位赛之前,车手必须指定自己在接下来的两轮排位赛中使用的两部赛车;

  d) 所有赛车必须型号完全一样;

  e) 所有赛车必须经过检查并完全符合运动规则;

  f) 每部赛车必须配有车手的竞赛序列号。

  赛车只要离开进站专用线,此赛车将被视为已用过。

  83) 首轮排位赛之后以及正赛之前,如果车手决定启用另一部赛车或备用赛车的话,正赛他将从修理站发车,具体操作步骤遵循第136条款。这种情况下车手可以更换轮胎,燃油载荷也无限制。

  84) 正赛开始后车手不得更换赛车

  85) 两站比赛车手只能使用一个引擎,如果车手在某站比赛不得不换新引擎的话,他的发车位将被推后十位,而且直到下站比赛结束前他不得换引擎。如果车手在连续两站比赛的第一站比赛没能完赛,第二站比赛他可以使用另一个引擎而不必受到惩罚。

  不过,要是两站比赛的任何一站比赛中车手在首轮排位赛后以及正赛前更换引擎,那么相关比赛的正赛他必须从修理站发车,具体操作步骤遵循第126条款。

  在和引擎供应商协商后,FIA将在每个引擎上贴满封条以防任何引擎的活动部件被更换或复原。两站比赛的首站赛事结束后,引擎将被再度贴上封条,第二站比赛开始之前此引擎不得再次使用。
作者: 奶油水果慕斯    时间: 2005-3-9 12:25

2005赛季F1运动技术规则系列(4):车体尺寸篇
条款3:车体和尺寸

  3.1 车轮中心线

  车轮中心线穿过两侧轮缘的中心面并与赛车所在平面垂直。

  3.2 高度测量

  所有的高度测量都是基于基准面进行的。

  3.3 赛车总宽度

  在方向盘打正的状态下,赛车总宽度(包括车轮)不得超过1800mm,总宽度的测量将在轮胎充气至1.4个大气压状态下进行。

  3.4 后轮中心线前赛车宽度

  3.4.1 后轮中心线前车体宽度不得超过1400mm。

  3.4.2 为防止对其他赛车的轮胎造成损坏,前轮前面的任何车体侧面的末端前缘厚度不得超过10mm,弧面半径至少5mm,与赛车中心线倾角不得小于60度。车体的任何水平部件前缘无须遵守此规则。

  3.4.3 为避免撞车等事故发生后赛道表面布满碎片,赛车前翼终板的外层以及前轮附近的旋转片(包括此区域内类似的易受攻击的车体部件)都要由特殊的防碎材料制成。

  FIA要提供了所有部件制造的细节。

  3.5 后轮中心线后部赛车宽度

  后轮中心线后面的车体宽度不得超过1000mm。

  3.6 总高度

  车体任何部件高度不得超过基准面950mm。

  3.7 前车体高度

  3.7.1 前轮中心线后330mm处前方且距离赛车中心线超过250mm的车体高度应在150-350mm(基准面)之间。

  3.7.2 前轮中心线前方的车体高度应超过50mm(基准面)。

  3.8 后轮前方的车体

  3.8.1 俯视最大面积不得超过12000平方毫米,前轮中心线330mm后、后轮中心线330mm前的车体高度不得超过600mm(基准面)。

  3.8.2 后轮中心线前800mm处和后轮中心线之间的车体(与赛车中心线距离超过500mm)高度不得超过500mm(基准面)。

  3.8.3 后轮中心线前400mm处和后轮中心线之间的车体(与赛车中心线距离超过500mm)高度不得超过300mm(基准面)。

  3.8.4 与赛车中心线距离超过500mm且在后轮中心线和后轮中心线前400mm之间的区域无车体。

  3.9 后轮之间的车体

  3.9.1 与赛车中心线距离超过100mm、位于后轮中心线和后轮中心线前330mm的车体高度不得超过600mm(基准面)。

  3.9.2 与赛车中心线距离在75-480mm之间、位于后轮中心线和后轮中心线后150mm的车体高度应在375-600mm之间(基准面)。

  3.10 后轮中心线后面车体的高度

  3.10.1 后轮中心线后150mm以外的车体高度不应超过800mm(基准面)。

  3.10.2 后轮中心线后部、且与赛车中心线距离超过150mm的车体部分高度不应低于300mm(基准面)。

  3.10.3 任何后轮中心线后150mm、高度在300-600mm(基准面)、距离赛车中心线75-480mm的车体应位于以下区域-侧视图上高度在300-375mm(基准面)且在后车轮中心线后150-500mm处。

  任何后轮中心线后高度在375mm(基准面)、距离赛车中心线75-480mm的车体应位于以下区域-侧视图上高度在600-800mm(基准面)且在后车轮中心线至后轮中心线后350mm点之间。

  侧面图上,高度在300-800mm(基准面)且在后车轮中心线至后轮中心线后600mm点之间的车体投影面积应超过230000平方毫米。

  3.11 前轮附近车体

  除刹车导流管外,从俯视图上看,在平行且距离赛车中心线400-900毫米之间以及位于前轮中心线前350mm至前轮中心线后800mm之间的区域内无车体。

  3.12 面向地面的车体(略)

  3.13 刹车块

  3.13.1 呈长方形的刹车块四个端点半径皆为50mm,刹车块可由几个小块组成,但必须满足:

  a) 长度从前轮中心线后300mm直至后轮中心线。

   由比重为1.3和1.45之间的同一材料制成。

  c) 宽度为300mm,公差为+/- 2mm。

  d) 厚度为10mm,公差为+/- 1mm。

  e) 新刹车块厚度均匀。

  f) 除连接处以及g条款特例外刹车块表面无孔。

  g) 参见图1,刹车块上分布有几个孔,刹车块厚度只能通过50mm孔处测量。

  刹车块表面有四个用于连接螺栓的10mm直径的孔。

  h) 刹车块严格沿赛车中心线两侧对称。

  3.13.2 连接刹车块和赛车的螺栓

  a) 从赛车底部向上看螺栓总面积不得超过40000平方毫米;

   从赛车底部向上看单个螺栓面积不得超过2000平方毫米;

  3.14 悬垂部件

  前轮中心线前方1200mm外或后轮中心线后部600mm外无悬垂件。

  距离赛车中心线480mm以内且位于后轮中心线后500mm外无悬垂件。

  距离赛车中心线200mm外且位于前轮中心线前方900mm外无悬垂件。

  3.15 空气动力学影响

  任何影响赛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部件应遵循以下条例(除6.5.2条款中描述的盖子以外):

  -必须遵循与车体有关的规定;

  -必须保证安装不留有自由度;

  -和赛车弹性部分相关的部件必须保持稳定。

  任何弥补赛车弹性部分和地面间隙的装置都是不允许的。

  3.16 赛车上部车体

  3.16.1 除条款3.16.3外,当从侧面看赛车时,赛车在四条线包围的区域内必须有车体。这四条线是分别是:后轮中心线前方1330mm处垂直线、高度为550mm(基准面)的水平线、高度为925mm(基准面)的水平线、925mm高度水平线与后轮中心线前方1000米交点和550mm高度水平线与后轮中心线交点的斜线。

  此区域内的车体必须沿赛车中心线对称,斜线上两个端点垂直下方车体最小宽度应分别为150mm和50mm。这一段的车体应呈线性锥面分布。

  3.16.2 如3.16.1定义,位于上边界垂直方向上方的车体宽度不得超过125mm,且沿赛车中心线对称。

  3.16.3 当赛车因故停在赛道上时,为便于提拉,赛车应留有60mm x 30mm专门设计的开口。

  3.17 车体挠度

  3.17.1 对位于前轮中心线前700mm且距离赛车中心线625mm处的点,当沿垂直方向施压500牛顿载荷时,车体在垂直方向上变形不得超过5mm。载荷将由一个50mm直径的撞击器施加,车队要在测试时提供此工具。

  3.17.2 对位于后轮中心线前450mm且距离赛车中心线625mm处的点,当沿垂直方向施压500牛顿载荷时,车体在垂直方向上变形不得超过10mm。载荷将由一个50mm直径的撞击器沿向下方向施加,车队要在测试时提供此工具。

  3.17.3 对位于高度在780mm以上且在后轮中心线130mm外的车体向后方向施加1000牛顿载荷时,车体水平方向变形角度不得超过1度。

  3.17.4 对位于前轮中心线后380mm且在赛车中心线的点,当垂直方向施压500牛顿载荷时,车体在垂直方向上变形不得超过5mm。载荷将由一个50mm直径的撞击器沿向上方向施加,车队要在测试时提供此工具。

  3.17.5 当对后轮中心线后面最高位置的两翼沿水平方向施加500牛顿载荷时,两翼水平方向变形不得超过5mm。此载荷将在高度为800mm(基准面)的平面上取三点施加,三点分别位于赛车中心线以及两侧250mm线上。

  3.17.6 为了确保3.15条款得以贯彻,FIA保留对车体任何活动部件做进一步载荷/变形测试的权利。




欢迎光临 浆糊论坛-RO小站 (http://bbs.rohome.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