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糊论坛-RO小站's Archiver

第三帝国元首 发表于 2008-5-12 21:46

【M】牛人的预测,神贴

[url=http://tieba.baidu.com/f?z=373553982&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B5%D8%D5%F0&pn=0]http://tieba.baidu.com/f?z=373553982&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B5%D8%D5%F0&pn=0[/url]

tomgood 发表于 2008-5-12 21:47

-_-  应该说中国网淫很神

神医【曲席瑞】 发表于 2008-5-12 21:53

:ph34r: 元首第3个发这贴的

a1838210 发表于 2008-5-12 22:03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七禾页 发表于 2008-5-12 22:06

是个牛人 我回帖时都5000+了
一秒钟三层...

a1838210 发表于 2008-5-12 22:10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kid1201 发表于 2008-5-12 22:12

那贴已经变抢楼贴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url]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1080275.shtml[/url]
这个2月份就来了......

发表于 2008-5-13 05:19

拜神了

想念你家楼下的牛肉水饺 发表于 2008-5-13 17:51

为什么专家没发现内?

linna 发表于 2008-5-13 19:27

地震云是什么东西?

路维·捷露 发表于 2008-5-13 21:53

"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

  但是,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img]http://image.jqcq.com/upload/2008-05/13/210658689.jpg[/img]

[[i] 本帖最后由 路维·捷露 于 2008-5-13 22:13 编辑 [/i]]

ATPX-4869 发表于 2008-5-13 22:05

这贴到现在还有一群人在回太神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