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2006年6月13日06:16星期二 [文化現象][img]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up/maeda_02.jpg[/img]
[img]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up/1150151246_picture1.png[/img]
[size=3][color=Red]針炙源於中國,日韓針炙歷史悠久,富本地特色[/color][/size]
[size=4]「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size]
中國國務院於今年5月20日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共[color=Green][url=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518[/url][/color]項入選(香港以「涼茶」入選),表示「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似乎將保存文化與現今政治議題(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拉在一起。我們支持中央政府對傳統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及發揚,但是不希望該名單被狹隘民族主義者用來攻擊韓國、日本及越南等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地區「盜用」中國文化。
名單上有兩組項目可能與其它國家引起商榷,要小心處理。第一組是東亞一些共享的中華文化。例子是「中醫」、「中藥」、「針炙」、「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祭孔大典」、「泰山石敢當」等。日本、韓國、沖繩及越南都有類似,但經過本地化的文化傳承與習俗。若處理不當,容易被好事者用來攻擊這些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早一陣子部份國人對韓國人用中藥針炙及端午節相關習俗的批評可引以為戒。以前亦有國人對日本的雅樂及尺八提出類似文化竊取的言論。
第二組是中國少數民族與周邊民族國家共享的文化。例子是「蒙古相撲」、「傣族潑水節」、「蒙古族四胡音樂」、「朝鮮族農樂舞」、「朝鮮族秋千」、「黎族三月三節」等。這一組與第一組相反,容易引起韓國、泰國、越南、外蒙及日本等地的敏感與不安。
[img]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up/1150151667_untitled.bmp[/img]
[img]http://www.cuhkacs.org/~benng/Bo-Blog/up/xin_570701090916620154199.jpg[/img]
[color=Red]泰國及雲南傣族潑水節[/color]
曾有一研究潮州音樂(名單之內)的留美中國學者告訴我,他在越南老華僑發現一些在潮州已失傳的潮州音樂。保護傳統文化固然重要,如何與外國合作將它們保存及發揚也十分重要。我衷心希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中國更開放、進步及國際化。 LZ哪里人?怎么打繁体字? [quote]原帖由 [i]Tonyrainyday[/i] 于 2006-6-13 20:44 发表
LZ哪里人?怎么打繁体字? [/quote]
打繁體有問題哦 没有,只是问下哪里人,好奇 銀河系人是也! 火星人~ 郁闷 楼主是有钱人`` 繁体看不懂
页:
[1]